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病例 中年女性,活动后气促半年,乳糜胸,双肺弥漫薄壁囊腔病变
病例 中年女性,活动后气促半年,乳糜胸,双肺弥漫薄壁囊腔病变
作者
欧阳若芸;纵单单
案例诊断
肺及腹膜后淋巴管肌瘤病
病史摘要

患者,女性,45岁,因“活动后气促半年,胸痛4天”于2005年10月22日入院。患者于2005年4月开始无明显诱因远距离行走及爬坡后出现气促,休息后好转,无胸痛、胸闷、盗汗等现象。5月至解放军163医院体检时行心电图检查发现ST-T段改变,结合患者气促症状考虑“冠心病”,予以“丹参滴丸10粒每日三次”治疗,患者服药后出现右下肢肿胀,且气促症状无改善,遂于1个月后自行停药。10月20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加剧,伴胸痛,无发热、胸闷、咳嗽、咳痰等不适,遂至当地医院就诊,完善胸片检查示:右侧胸腔中量积液。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。患者起病以来,精神、食欲、睡眠尚可,大小便正常,体重无明显下降。

入院查体

T 36.0℃,R 20次/分,SpO90%;神清,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右下肺语颤减弱,右下肺叩诊浊音,右下肺呼吸音稍低,心脏检查无异常,腹水征可疑阳性,余查体未见异常。

辅助检查

血常规、大小便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血沉、甲状腺功能、肿瘤标志物等均(-)。胸水常规:乳白色、浑浊,李凡他试验(+),细胞总数61000×106/L,WBC 18750×106/L,单核70%;胸水生化:TP 58.7g/L,ALB 40.1g/L,甘油三酯26.42U/L;胸水乳糜试验(+);胸水CEA(-);胸水结核抗体(-);胸水涂片未找到癌细胞;胸水培养(-)。

影像学检查

胸部CT平扫(图1)示双肺沿肺间质分布广泛弥漫性薄壁囊腔性病变,右侧胸腔见沿胸壁分布新月形水样密度影,右下肺压缩性肺不张,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影。考虑:①右侧胸腔中至大量积液;②双肺囊腔性病变:肺淋巴管肌瘤病?腹部CT平扫+增强示: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;②盆腔中量积液,双胸少量腔积液;③右肾囊肿。

图1 肺CT(2005-10-27)

双肺沿肺间质分布广泛弥漫性薄壁囊腔性病变,右侧胸腔见沿胸壁分布新月形水样密度影,右下肺压缩性肺不张,纵隔内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影

治疗过程

一、诊治经过

患者经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无效,症状逐渐加重,为明确病因,遂于2005年12月行剖腹探查腹膜后淋巴结活检。病理切片示:梭形细胞肿瘤性增生,细胞丰富,含成团淋巴细胞或在淋巴结构内,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所见及免疫组化结果,需考虑淋巴管肌瘤病。免疫组化:Act(++),Des(++),CD117(-/+),HMB45(-),CD34(-),雌激素受体(+),孕激素受体(++)。确定诊断为肺及腹膜后淋巴管肌瘤病。

确诊肺及腹膜后淋巴管肌瘤病后予以“三苯氧胺(他莫昔芬)20mg每日两次”,“黄体酮20mg肌内注射隔日一次”治疗1年余,但临床症状逐渐加重,2007年8月复查HRCT显示肺部弥漫性薄壁囊腔状病变较前增多增大,右侧乳糜胸持续存在,11月复查肺功能(表1),血气分析(表2)亦显示较前恶化。2008年1月改为“雷帕霉素(西罗莫司)2mg每日一次”口服,治疗1个月后自觉活动后气促症状明显好转;坚持治疗半年后复查肺功能(表1),血气明显改善(表2);气促症状显著改善,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。患者坚持使用“雷帕霉素2mg每日一次”口服,并定期门诊复查。追踪随访2010年12月13日肺及腹膜后CT(图2)示双肺间质性病变有所减轻,右侧乳糜胸已消失,未见肿大的腹膜后淋巴结。服用雷帕霉素期间门诊随诊检测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血脂正常,未见口腔溃疡、水肿、关节痛、间质性肺炎等常见副作用。

图2 肺及腹膜后CT(2010-12-13)

双肺间质性病变有所减轻,右侧乳糜胸已消失,未见肿大的腹膜后淋巴结
双肺间质性病变有所减轻,右侧乳糜胸已消失,未见肿大的腹膜后淋巴结

表1 患者肺功能检查

表2 血气分析

图2 肺及腹膜后CT(2010-12-13)


二、最后诊断

肺及腹膜后淋巴管肌瘤病。

经验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述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病例 女性,52岁,干咳,气促1年余,肺部CT示双肺弥漫性囊腔 下一篇:病例 女性,咳嗽、胸痛、气促20天,胸片示双肺多发团絮样片状模糊影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