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男性,29岁,司机。因“反复咳嗽咳痰近2年,听力下降、进行性呼吸困难半年”于2004年12月14日第4次入院。患者2002年4月4日因咳嗽咳痰伴有发热2个月第1次入院,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。肺部CT(图1)示两肺上中下肺野均有结节伴空洞形成,胸膜增厚。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病理结果示:纤维坏死病灶,极少数呈干酪样坏死。诊断为Ⅲ型肺结核,予异烟肼0.3g每日一次、利福平0.45g每日一次、吡嗪酰胺0.5g每日三次、链霉素0.75g每日一次,抗结核治疗。2个月后因患者咳嗽、咳痰症状未缓解,影像学病灶未吸收,遂于2002年6月11日第二次入院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,两次经皮肺穿刺活检及一次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示明显坏死组织,少量干酪样坏死。两次全院大会诊,诊断考虑为耐多药肺结核。患者坚持抗结核治疗2年,症状反复出现,2004年6月出现听力下降,同年8月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,不能整句说话而第三次入院。入院后行纤支镜检查见声门下及上段气管多个结节、肉芽肿样病变,气管不规则狭窄,左上叶开口肉芽肿样病变。气管黏膜活检示鳞状上皮化生,灶性乳头状增生并纤维肉芽肿增生,较多淋巴细胞、浆细胞,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,其一粒组织边缘有小灶放线菌。诊断为肺部感染(放线菌),气管、支气管内膜结核,鼻硬结病,右侧感音性神经性耳聋。因有上气道梗阻的临床表现,入院即给患者行气管切开术。予以抗结核及放线菌治疗,患者病情稳定后带药出院继续治疗。出院后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症状无缓解,听力进行性下降,故第4次入院。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。

图1 肺CT(2004-04-02)
两肺上中下肺野均有结节伴空洞形成,胸膜增厚
入院查体
T 36.8℃,P 100次/分,R 30次/分,BP 130/80mmHg。双手掌、左肘、左足部皮损。左肺呼吸音减低,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。
辅助检查
尿常规:蛋白(+),尿隐血(2+),RBC 0~2/HP;尿沉渣RBC 37500个/ml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(+)。肺功能示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,呼气相平台。皮肤活检病理:灶性棘层肥厚,真皮血管充血,淋巴细胞浸润,纤维组织轻度增生。
一、诊治经过
入院后考虑该患者,病程历时2年,在此期间坚持规则抗结核治疗,而病情从最开始的单纯肺部病变发展至出现上呼吸道症状,逐渐加重,可见治疗是无效的,结核的诊断也是错误的。此次入院后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和尿隐血,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,因此结合该患者上气道和肺部病变及肾脏损害,血管炎检查阳性,虽然肺活检病理改变不典型,考虑可能与标本量少有关,诊断考虑血管炎:Wegener肉芽肿。遂于2004年12月21日予泼尼松70mg每日一次,环磷酰胺50mg每日三次治疗20天后,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,复查肺部CT(图2):双肺病变吸收好转,左上叶不张。纤支镜检查见气管上段黏膜较前光滑,但管腔明显狭窄,外径4.9毫米纤支镜无法通过,后经多次微波和球囊扩张治疗,2005年3月11日再次复查纤支镜示气管管腔较前扩大。

图2 肺CT(2005-01-10)
二、最后诊断
Wegener肉芽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