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,女性,70岁,会计。因干咳3年余,气促1年余,加重伴发热半个月于2008年5月19日入住我院。患者2005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,无发热、胸痛等,行支气管镜检查见左上叶开口被分泌物及坏死物几乎完全阻塞(彩图1),病检示较多真菌、孢子及菌丝,诊断为“真菌感染”,予“氟康唑”等药物治疗2个月后症状好转,遂自行停药。之后反复出现干咳,2006年5月起多次行肺部CT检查均示左上肺不张、右下肺渗出病变(图2),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。1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,咳嗽发作渐频繁。2008年4月底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干咳,低热,午后明显,伴盗汗,手心潮湿及食欲缺乏,未予特殊处理。2008年5月15日来我院门诊行肺部增强CT检查示:左全肺不张及右下肺渗出性病变,病变区域较前扩大(图3),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。近2个月体重下降约10kg。既往体健,无烟酒不良嗜好。

彩图1 支气管镜2005‐05‐17

图2 肺CT(2006-05-28)

图3 肺CT(2008-05-15)
入院查体
体温37.8℃,脉搏90次/分,呼吸18次/分,血压120/80mmHg,氧饱和度95%。左肺语颤增强,叩诊浊音,呼吸音弱,未闻及干湿性啰音。心界向左下扩大,心率90 次/分,律齐,二尖瓣区及三尖瓣区均可闻及3/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。
实验室检查
血常规示白细胞:13.7×109/L,中性粒细胞比值:92.50%,淋巴细胞比值:5.70%,血红蛋白:99g/L,血小板:344×109/L。肝肾功能:白蛋白:29.4g/L,球蛋白:33.5g/L,余项正常。血沉:74mm/h。血气分析示pH7.467,PaO271mmHg,PaCO2 32mmHg。血肿瘤标志物12项均阴性。结核全套阴性。抗核抗体(ANA)(+,1:20,均质型);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(ANCA)、抗ds-DNA抗体(-)。肺功能: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,扩张试验阴性。
影像学检查
胸部CT:左侧主支气管及各叶段支气管管壁明显增厚,并可见狭窄闭塞,其内可见软组织影,左肺肺不张,左上、下肺动脉干被包绕。右下肺背段亦见团块高密度影,边缘模糊,其内见支气管征,余肺纹理增多增粗,纵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影,右侧支气管开口通畅。双侧未见胸水征。诊断意见:①左主支气管及叶段支气管狭窄闭塞并左全肺不张,不除外左肺门区占位性病变;②右下肺渗出性病变(图3)。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。心脏彩超:肺心病早期声像改变;主动脉硬化、主动脉瓣退行性变;三尖瓣反流;左心舒张功能减退,收缩功能测值正常。头颅CT:老年性脑改变。全身骨显像:未见明显异常征象。
1.诊治经过
患者老年女性,病程长达3年,既往2005年起病时表现为咳嗽,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发现真菌孢子及菌丝,提示侵袭性支气管肺真菌病诊断明确。予以抗真菌治疗2个月后未评估疗效即停药,提示治疗未足疗程。此后3年中反复出现呼吸道症状、发热,并出现左上肺不张,继之2008年5月入院发现左全肺不张,要考虑侵袭性肺真菌病进展可能,但查G试验、GM试验阴性不支持。再次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主支新生物(彩图4),左上叶TBLB病理结果示送检组织绝大部分为坏死物,边缘见少量恶性肿瘤细胞,符合低分化癌(部分呈鳞癌样改变,部分呈小细胞癌样改变);免疫组化:SCLC(-),CD56(-),S100(-),Syn(-),CK(+),LCA(-)。故诊断“复合性肺小细胞癌”明确。入院后予以抗感染、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,患者病情有所改善,但拒绝化放疗,要求出院。

彩图4 支气管镜(2008‐05‐21)
2.最后诊断
(1)左上肺低分化癌(部分鳞癌,部分小细胞癌)T3N3M0;
(2)右下肺肺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