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,男性,45岁,因咳嗽,咳痰2年,复发伴胸闷气促3个月,加重10天于2008年3月19日入住我院。患者于2006年4月起无明显出现咳嗽,咳白色黏痰,每夜约70ml,以夜间为主,当时不伴咯血、发热、胸痛。2006年8月于当地市医院住院治疗,查血癌胚抗原6.33ng/ml,胸部CT示“右肺感染病变,右胸膜炎”,诊断为“大叶性肺炎”,予抗感染治疗无明显好转。到某三甲医院就诊,纤支镜示右下叶背支黏膜肿胀明显,欠光滑,管腔变窄;支气管炎,病检示炎性细胞,考虑结核可能性大,建议至结核专科医院就诊,期间多次痰中未找到抗酸杆菌。结核病医院予“异烟肼,利福平,乙胺丁醇,吡嗪酰胺”治疗1年半,效果欠佳。遂至某肿瘤医院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,病理示少许肺泡及间质伴慢性炎细胞浸润,区域腺上皮伴有黏液变性并有一定不典型性。2007年3月起开始咳嗽剧烈,时感胸痛,持续约1小时,休息后缓解。2007年7月起间断咳鲜红色泡沫痰,约半月咳一次,每次1~2口,共20余次,未重视。2007年12月起上坡及上三楼感胸闷、气促,步行200米感气促,休息后缓解。10天前受凉后发热,最高体温40℃,当地医院予抗感染及退热治疗,发热缓解,但仍咳嗽,伴白色泡沫痰,并咯血一次,鲜红色,量少,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,2008年3月13日行支气管镜检:支气管内见少许稀薄分泌物,余未见异常,肺活检病理发现腺上皮伴有黏液变性及不典型性,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科。既往吸烟600支/年,已戒4年。从事金矿工作(矿主)20年。
入院查体
T 36℃,P 120次/分,R 21次/分,BP 100/70mmHg。慢性病容。浅表淋巴结未扪及。胸廓对称无畸形,右肺叩诊浊音,左肺叩诊清音,右下肺呼吸音减弱,左肺呼吸音清,无干湿啰音。
辅助检查
血常规、大小便常规、肝肾功能、结核全套、抗链“O”、类风湿全套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、抗核抗体组、HIV抗体、寄生虫全套均(-)。血沉49mm/h↑;C反应蛋白12.3mg/L↑;肿瘤标记物CA 19-9 133.06kU/L↑,CA 242 45.96kU/L↑,铁蛋白405.84 ng/ml↑。多次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;痰涂片发现革兰氏阳性球菌;痰培养阴性;痰液基细胞学检查:较多红细胞,淋巴细胞,少量分叶核细胞及鳞状上皮细胞,个别细胞核稍增大,未见癌细胞。
影像学检查
2006年10月16日胸部CT(图1):右上肺及下肺背段见实变的肺组织影,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,右上肺尖段见斑片状阴影,右下肺近脊柱旁可见一小斑片状模糊影,双肺散在多个小结节状阴影,支气管通畅。纵隔内结构显示欠清。右侧胸膜增厚伴钙化影。意见:①右肺感染病变:肺结核可能性大,肿瘤待查;②右胸膜炎。2008年3月12日胸部CT(图2):右肺下叶、上叶尖段、中叶内侧段及左肺舌叶密度普遍增高,呈实变影,密度不均匀,部分有钙化。其内可见含气的支气管,相邻的斜裂及水平裂胸膜轻度增厚。余肺内见斑片状模糊影。纵隔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。胸腔内未见积液。心脏大血管影未见异常。意见:右肺下叶、上叶尖段、中叶内侧及左肺舌叶实变,考虑肺炎可能性大。腹部B超:胆囊多发结石,胆囊炎声像,左肾多发结石并左肾积水声像,右肾囊肿声像。

图1 肺CT(2006-10-16)

图2 肺CT(2008-03-12)
1.诊治经过
入院后予以“头孢匹胺”及“左氧氟沙星”抗感染,“细辛脑”化痰,“多索茶碱”扩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。患者仍有咳嗽、咳白色泡沫痰,24小时痰量可达200~250ml,间有淡红色血痰。根据患者2006年4月起病经历,初考虑肺感染性病变,但经抗感染及规则抗结核治疗,病情仍持续加重,复查CT示双肺病变较前明显进展,提示不支持肺炎及肺结核。患者家中饲养宠物,需排除寄生虫肺损害,但其接触少,无生食虾蟹、蝲蛄史,查寄生虫全套阴性,提示寄生虫感染所致肺部改变可能性小。
患者慢性起病,呈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,病程长达2年,血沉升高,胸部HRCT见双肺多发性、斑片状渗出性改变和实变,在排除感染性疾病后,需考虑肺弥漫性疾病可能。遂完善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检查,结果均为阴性,提示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的间质性肺疾病可能性小,但是否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(BOOP)、肺泡蛋白沉积症等其他间质性肺疾病仍不能明确,有待组织病理和细胞学检查进一步确诊。此外,患者为中年男性,有长期吸烟史,经积极治疗病情仍持续进展,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,曾经肺活检病理发现腺上皮伴有黏液变性及不典型性,需高度疑诊肺癌。因患者拒绝支气管镜检行肺泡灌洗液检查及肺活检,遂于2008年3月20日再次在CT引导下行右上肺穿刺活检,病理结果示极少量管状-乳头状异型腺管,结合CT表现及临床特征,考虑为高分化细支气管肺泡癌。
2.最后诊断
细支气管肺泡癌(肺浸润性黏液型腺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