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,女性,63岁,因咳嗽、喘息5个月,加重40余天于2008年8月17日入院。患者入院前5个月开始咳嗽、咳痰伴有喘息,入院前40天因受凉后出现咳嗽、喘息症状加重,于当地医院就诊,胸片检查发现双肺渗出病变,给予抗感染、解痉、平喘等治疗后症状无好转,遂转入我院。既往有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病史,血压血糖控制良好。有夜间打鼾及夜间憋气的现象3年。
入院体査
T 36.0℃,P 106次/分,R 20次/分,BP 138/95mmHg,SpO2 94%。双肺呼吸音低,可闻及大量哮鸣音,未闻及湿啰音。
实验室检查
三大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血脂、电解质、血沉、C反应蛋白均(-);血气分析pH 7.437,PaO2 61.2mmHg↓,PaCO2 51.4mmHg↑;肺功能+支气管扩张试验:轻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,扩张试验阴性;心脏彩超:主动脉硬化,心内结构无明显异常,左室顺应性下降;睡眠呼吸监测示:①符合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,阻塞型为主,轻度;②夜间睡眠低氧血症(中度)。
一、诊治经过
患者入院后胸部CT示双下肺斑片状模糊影,以下肺内基底段明显,余支气管血管束增粗,所示气管支气管通畅(图1)。

图1 肺CT(2008-08-18)
诊断考虑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可能性大,给予氧疗,双相气道正压(BiPAP)辅助通气,美洛西林/舒巴坦、左氧氟沙星抗感染,甲泼尼龙、多索茶碱静滴,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(普米克令舒)等雾化吸入,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,效果不明显。进一步完善检查,多次痰培养示较多曲霉菌生长;GM试验18.3ng/ml,明显升高,免疫球蛋白IgE 0.54mg/L↑,结合检查结果考虑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后,于2008年8月27日开始予泼尼松30mg/d口服,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。1周后症状好转,复查痰培养曲霉菌(-)。2008年9月4日复查肺部CT示双下肺病灶已吸收,右中肺可见少许条索状密度增高影。右中肺少许纤维化病灶(图2)。

图2 肺CT(2008-09-04)
治疗有效。此后出院,继续口服泼尼松及伊曲康唑治疗,2009年1月12日复查胸片肺部渗出病变消失(图3)。症状消失,停用伊曲康唑,改泼尼松5mg/d,2周后停药。2009年2月16日复查,患者喘息症状完全消失。

图3 胸片(2009-01-12)
二、最后诊断
1.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(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,ABPA);
2.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