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,女性,63岁,因咳嗽、喘息11天于2011年3月2日入院。患者2月20日晚因反酸、呕吐后出现咳嗽、喘息、气促,不能平卧,伴全身大汗,持续约1小时后自行缓解。数日来喘息症状反复发作,多在活动或进食后诱发或加重。2月24日至当地医院诊断为“喘息性支气管炎”,予“头孢噻肟”抗感染及化痰、解痉等对症治疗,症状无明显改善,轻微活动后及夜间仍有喘息发作,遂于3月2日至我科就诊。起病以来,精神、睡眠欠佳,进食极少,进食进饮后呕吐,大便干结,小便正常。既往有“胃病”病史10余年,未治疗,常感上腹不适,进食及饮水后易呕吐。
入院体检
T 36.4℃,P 77次/分,R 23次/分,BP 135/94mmHg,SpO2 96%,营养较差,端坐位,呼吸稍急促,浅表淋巴结不大,两肺呼吸音粗,可闻及散在分布较多呼气相哮鸣音及干啰音,心界不大,心率77次/分,舟状腹,剑突下轻压痛,无反跳痛,肝脾不大,双下肢不肿。
入院诊断
喘息查因:①胃食管反流?②支气管哮喘。
辅助检查
血常规检查:白细胞计数、血色素及血小板正常,中性粒细胞79.6%,动脉血气(未吸氧)pH 7.45,PCO2 39mmHg,PO2 82mmHg。肝功能、肾功能、心肌酶、电解质正常,血沉:26mm/h。结核纯蛋白衍生物(PPD)IgG、IgM,金标结核抗体(结明试验)均为阴性,G试验、人半乳甘露聚糖(GM试验)均(-);2次痰培养(-)。
一、诊治经过
入院时考虑诊断并不明确,结合患者既往有进食困难、反酸及进食后呕吐等症状10余年,近期出现喘息、气促,反复发作,且观察到症状加重与进食进饮关系密切,考虑喘息发作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,常见的为胃食管反流诱发,常见原因包括:贲门失弛缓、食管裂孔疝、食管占位性病变、消化道溃疡所致梗阻等,即嘱患者禁食禁饮,予全静脉营养抗反流及制酸治疗后,患者喘息、气促症状未再发作,咳嗽、咳痰亦明显好转。
1.肺部CT检查
双肺见斑片状模糊阴影,以左下肺明显;食管明显扩张,其内可见内容物影;气管、主支气管及双侧下叶支气管受压变窄。考虑:食管扩张:贲门失弛缓症可能性大;双肺感染(图1)。

图1 肺CT(2011-03-04)
2.食管钡餐
食管下端典型鸟嘴状改变,近端扩张明显,符合贲门失弛缓症(图2)。

图2 食管钡餐(2011-03-11)
2011年3月17日于胃镜下行球囊扩张术,镜下见食管管腔明显扩张、扭曲,蠕动减弱,贲门闭合,球囊扩张后贲门明显松弛,术后患者进食哽噎、反酸、呕吐症状消失,无咳嗽、咳痰、喘息、气促等不适,于3月22日出院。
二、最后诊断
1.贲门失弛缓症;
2.吸入性肺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