闭塞性细支气管炎(bronchiolitis Obliterans,BO)是由小气管的炎症病变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。BO是一个病理学概念,病理特征为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炎症和纤维化导致管腔的闭塞。BO在临床上儿童相对多见,成人相对少见,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,在成人中BO的发病与移植密切相关,也可与感染、药物损伤、有毒物质吸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。BO目前为移植后,尤其是心肺移植或骨髓移植后肺功能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肺功能的稳定,延缓疾病的进展。
女患,31岁,2011年12月13日因“咳嗽、咳痰伴气短2年”为主诉入院。
现病史:患者2年前感冒后出现间断咳嗽,咳黄白黏痰,伴有气短,活动后明显,休息后好转,无夜间呼吸困难,无发热,无咯血,曾于外院系统抗感染治疗,未见明显好转,后咳嗽气短症状间断出现。近一月上述症状加重,近一周气短进行性加重,稍事活动即自觉气短,咳嗽较为剧烈,均为干咳,于门诊行肺CT提示双肺透过度略降低,双肺野透过度不均,肺功能提示混合型肺通气功能障碍,小气管功能重度减低。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。患者病来无恶心呕吐,食欲良好,饮食睡眠可,时有胸闷及后背刺痛感,可自行缓解,多汗,近来无体重下降。既往史:5年前诊断ALL-2,4年前行干细胞移植手术(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),术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共2年,期间曾出现血糖增高及骨质疏松,曾应用胰岛素治疗。2010年行股骨头介入手术2次。近两年已停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及胰岛素治疗。移植术后皮肤经常可见小疱疹,可自愈。否认高血压、心脏病病史,否认肝炎结核病史。
查体:T:36.5℃,P:88次/分,R:20次/分,BP:108/76mmHg。步入病室,查体合作,皮肤可见散在小疱疹,无出血点及瘀斑,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。睑结膜无苍白,巩膜无黄染,口唇和四肢末梢无发绀,咽部无充血。颈软,颈静脉无充盈,气管居中,呼吸平稳,胸廓对称,双肺呼吸音弱,未闻及干湿啰音。心音纯,律齐,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和额外心音。腹平坦,柔软,肠鸣音4次/分,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,肝脾肋下未触及,肝肾区无叩痛,双下肢无水肿。
辅助检查:血常规:白细胞:5.6×109/L,中性粒细胞分数72%,血红蛋白:153g/L,嗜酸性粒细胞0.02×109/L,血小板:221×109/L。总IgE:35.19IU/ml。血气分析pH 7.40,PaO2 73mmHg,PaCO2 46mmHg。肺CT提示双肺野透过度不均(图1)。肺功能提示混合型肺通气功能障碍,小气管功能重度减低,FEV1/FVC 47.1%,FVC 2.78L,FEV1 1.09L,FEV1%预计值34%,支气管舒张试验改善率8.8%,FEV1增加90ml,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。心电图:窦性心动过速,心率102次/分。

图1 双肺多叶段透过度略有减低
入院诊断:小气管病变性质待查,BO?
诊疗经过:患者入院行呼气相肺CT检查,结果显示:患者双肺透过度较吸气相恶化,呈马赛克表现(图2)。

图2 呼气相肺CT与吸气相肺CT对比,双肺透过度减低,呈马赛克表现(左图为吸气相,右图为呼气相)
结合患者异体干细胞移植后4年,停用抗排异药物1年后起病,肺功能提示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,小气管功能重度减退,考虑患者诊断为BO。BO亦是异体干细胞移植后期常见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之一,在经血常规、降钙素原、CRP、病毒抗体系列、CMV抗体、EBV抗体等结果综合判定,除外肺部感染后,予患者泼尼松40mg日一次口服,患者气短及咳嗽症状明显好转,但用药过程中再次出现发热及咳嗽,干咳,复查血常规及血气分析:①血常规:白细胞:7.73×10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:73.9%,血红蛋白:154g/L,嗜酸性粒细胞:0.02×109/L,血小板:189×109/L。②血气离子分析(吸氧3L/min):pH:7.44,PaCO2:41mmHg,PaO2:111mmHg,SO2:99%,K+:3.9mmol/L,Na+:135mmol/L,乳酸:0.7mmol/L。③肝功能:谷丙转氨酶:74U/L,谷草转氨酶:71U/L。④肾功能:尿素氮:4.4mmol/L,肌酐:60μmol/L。患者血常规提示存在中性粒细胞分数增高,予患者调整抗生素为特治星联合可乐必妥抗感染治疗,抽取血培养,复查病毒抗体、CRP、降钙素原、内毒素鲎试验、葡聚糖等检查,进一步明确目前病变加重原因。复查肺CT检查,肺CT影像提示无明显感染征象加重,故调整激素用量加倍至甲强龙40mg q12h静点,激素静点5天后序贯为甲强龙40mg qd静点,3天后将抗生素调整为可乐必妥500mg qd口服,激素序贯为泼尼松40mg qd口服,患者明显好转,出院继续激素口服,定期复查肺功能,血液科定期随诊。
最终诊断:B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