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发热,特别是高热患者的诊断,是临床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。很少有哪一种疾病如“原因不明发热”一般,需展开如此大范围的鉴别诊断。尽管进行了系统的检查,仍有大约20%~30%的病例诊断不清。特别当混杂一些干扰因素时,诊断就变得更加困难。在长期发热诊断不清的患者中,“淋巴瘤”是很常见的一类疾病。对长期原因不明发热患者的淋巴结活检,意义重大。
男患,56岁,以“间断发热2个月”为主诉入院。
患者2个月前着凉后出现发热,最高体温达40℃,伴寒战,应用对乙酰氨基酚“扑热息痛片”可缓解,伴有腹泻,无咳嗽、咳痰,无胸闷气短。于外院诊断“发热原因待查”,应用“头孢”抗感染治疗一周,发热消失后出院。半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,为持续性,体温达40℃,仍伴寒战,无咳嗽、咳痰,无胸闷气短。再次静点“头孢”治疗,症状无好转。病来无盗汗,无头痛头迷,无恶心呕吐,无尿频、尿急,无皮疹,无关节疼痛,饮食睡眠欠佳,二便正常。既往史:否认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史,否认肝炎、结核病史;否认手术、外伤史,否认输血史,否认食物、药物过敏史。吸烟30年。
入院查体:体温:39.7℃,脉搏:88bpm,呼吸:20bpm,血压:120/80mmHg,神清语明,查体合作。未见皮疹,双侧锁骨上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,最大直径0.5~1.0cm左右,质硬,活动度好,无明显触痛,睑结膜无苍白,口唇无发绀,咽部不赤,颈软,双肺听诊呼吸音清,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,心律齐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,腹软,无压痛,肝脾肋下未及,肝肾区无叩痛,四肢关节无红肿。
辅助检查:血常规:白细胞:6.6×10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:74.7%,Hb:137g/L,PLT:161×109/L;尿常规:蛋白+1,红细胞4.48/HP,白细胞17.91/HP;血沉:22mm/h;心肌酶谱:谷草转氨酶:82U/L;LDH:412U/L,铁蛋白:1424.2ng/ml。
入院诊断:发热原因待查,泌尿系感染
诊治经过:鉴于患者有泌尿系感染,给予左氧氟沙星0.5g日一次静点,抗感染治疗,完善相关检查。结果回报:CRP 139mg/L,总蛋白:54.9g/L,白蛋白:29.1g/L,谷丙转氨酶:73U/L,谷草转氨酶:67U/L,总胆红素:17.0μmol/L,Cr:76.6μmol/L,BUN:5.3mmol/L。类风湿因子<20IU/ml,抗核抗体1∶100阳性(+),肺炎支原体抗体1∶40,军团菌抗体、结核菌抗体阴性,痰结核菌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。复查尿常规:蛋白(±),红细胞3.49/HP,白细胞50.74/HP。中段尿细菌培养:阴性;血培养:阴性。肺CT:肺内未见明显渗出病变,纵隔淋巴结略增大(图1)。

图1 纵隔(气管前间隙)淋巴结略增大
患者经左氧氟沙星治疗72小时后,仍高热不退,尿中白细胞较入院时增加,将抗生素调整为头孢哌酮/舒巴坦3.0g q8h联合依替米星0.15g q12h静点。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,结果回报:前列腺略增大。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0.170ng/ml(正常),游离前列腺抗原0.056ng/ml(正常),游离/总PSA:0.3(正常)。继续抗感染治疗5天,患者仍高热不退。复查血常规:白细胞:3.8×10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:65.6%,Hb:103g/L,PLT:92×109/L;尿常规:蛋白+1,红细胞3.33/HP,红细胞相位检测:未见红细胞,白细胞32.56/HP;D-二聚体:117μg/L。鉴于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有下降,反复尿、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,系统抗感染无效,不能除外血液系统疾病,行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。病理结果描述如下:未见淋巴结结构,见成片增生单核组织样细胞,有坏死,其中散在较多单核、双核大细胞,核仁明显。免疫组化:CD3(反应性细胞+),CD20(大细胞+),CD15(+),CD30(+),CD21(-),CK(-),CD1a(-),EMA(-);原位杂交:EBER(+)。病理诊断: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,淋巴细胞消减型(图2)。转至血液科进一步治疗。

图2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,淋巴细胞消减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