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结核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,近年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。然而,对于肺结核的检测手段和诊断水平,并未随之有明显的提高。这一问题的主要的原因,除了在于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、体征无特异性,甚至无症状以外,还在于缺乏敏感和特异的实验室检测方法,特别是肺部影像学的表现形态各异,五花八门,几乎囊括各类影像学特征。这些问题都为肺结核的诊断增加了相当的难度,使相应患者或被漏诊或被误诊,从而带来一些不良的治疗后果或损伤性治疗。以下介绍一例以肺门肿物手术切除,术后病理证实为肺结核的病例。
男患,25岁,2009年3月12日以“咳嗽咳痰四十余天,间断发热三十余天”为主诉入院。
患者四十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,咳黄色黏痰,无发热,无胸闷气短,自服“三黄片”、“阿奇霉素”及“中药”(具体成分不详)等治疗,咳嗽咳痰较前有所好转;三十余天前患者出现发热(具体体温不详),偶有咳嗽,无痰,发热以午后为主,于当地医院就诊,门诊于“阿奇霉素”静点治疗,当天晚间患者出现不能排尿症状,于当地医院行留置导尿治疗,治疗方案改为头孢静点(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)。1天后出现腰部以下身体麻木,双腿不能行走,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。住院期间发现肺部“阴影”,继续应用“头孢”(具体药物名称不详)抗感染,“肌氨肽苷”营养神经治疗。因不能排尿,行留置导尿2次。先后予“头孢”、“青霉素”抗感染治疗,体温平稳后出院。出院后复查肺CT,肺部阴影仍无明显改善,遂以“肺炎”为诊断收入我院。患者病来无头晕、头痛,无胸闷气短,无心悸,无腹痛、腹胀,无恶心呕吐,无抽搐。腰部以上多汗,腰部以下无汗,麻木,走路跛行,饮食、睡眠可,体重未见明显减轻。自外院出院以来无发热,偶有咳嗽,无明显咳痰,二便正常。
既往史:10年前于北京协和医院行神经活检诊断为“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”;否认肝炎、结核等遗传病病史,否认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。否认输血史,否认重大手术史。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。
入院查体:T:37.2℃,P:76次/分,BP:120/80mmHg,R:18次/分。神清语明,步入病房,步态跛行,查体合作,营养中等,睑结膜无苍白,球结膜无水肿,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,颈软、对称,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,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双肺叩诊清音,听诊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,心音纯,律齐,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,腰部以上多汗,腰部以下无汗,全腹平软,无压痛、反跳痛及肌紧张,肝、脾肋下未触及,双下肢无水肿,双下肢皮温凉,左足畸形。
辅助检查:血常规:白细胞:13.6×10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:75.0%,淋巴细胞百分比:17.90%,血红蛋白:153g/L;血小板:363×109/L;尿常规:正常;CRP:23mg/L,肺炎支原体抗体:1∶80;肺炎衣原体抗体-IgM:阳性;肺CT(图1):右肺门旁见肿块影,边缘毛糙,包绕右肺上叶和右中叶支气管,支气管腔未见明显狭窄,纵隔及肺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,增强后见肺门块影明显强化。

图1 右肺门旁见肿块影,边缘毛糙,包绕右肺上叶和右中叶支气管,增强后见肺门块影明显强化
初步诊断:1.肺炎;2.肺内占位性质待查;3.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
诊治经过:患者入院后针对肺炎衣原体阳性检查结果,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。进一步完善肺部结核、肿瘤等相关检查。72小时结核菌素(PPD)试验结果:阴性。进一步实验室检查结果:军团菌抗体:阴性;结核菌涂片(3次):未找到抗酸抗菌;肝功能:总蛋白:78.6g/L,白蛋白:41.8g/L,谷丙转氨酶:30.5U/L,谷草转氨酶:19.8U/L,肌酐:68.3μmol/L,血糖(空腹):4.69mmol/L,肌酸激酶:226.5U/L,肌酸激酶同工酶:26U/L;ESR:16mm/h,结核抗体:阴性;血癌胚抗原:1.41ng/ml,甲胎蛋白:1.45IU/ml,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:0.799ng/ml,神经原特异烯醇酶:17.21ng/ml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;各级支气管管腔通畅,未见脓性分泌物,黏膜未见充血、水肿;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和脱落细胞学检查,结果为阴性。由于患者病程已经近2个月,外院和我院系统抗感染治疗,肺内病变无明显变化,且患者入院后未再发热,轻咳,咳少量白痰,血常规恢复正常,无明显感染征象,遂请胸外科和放射线科会诊。会诊意见倾向于肺部恶性肿瘤可能性大,转胸外科手术治疗。术后病理为肺结核,纵隔淋巴结结核(图2)。

图2 结核肉芽肿性病变
确定诊断:肺结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