粟粒型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经由血行播散所致。多见于原发感染后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尚未充分形成的患者,如婴幼儿或青少年。成年人在免疫功能减弱情况下,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(如肾上腺皮质激素、抗癌药物等),合并慢性疾病或老年人等,在继发性结核基础上发生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,也可出现粟粒型肺结核,又称血行播散型肺结核。
患者,女,29岁,以“停经三个半月余,体外受精-胚胎移植术(IVF-ET)后83天,发热3天”为主诉入住我院产科病房。
患者83天前行胚胎移植术,术后14天化验血HCG提示妊娠状态,移植后28天行B超检查可见两个胎囊、两个胎心。移植后口服达芙通(地屈孕酮)及保胎无忧片至今,肌内注射黄体酮1个月,后阴道用黄体酮栓剂。孕2个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,色暗红,量少,未予特殊处置。孕四十余天出现恶心呕吐,程度重,间断口服VB6,症状持续至今。1个月前检查发现阴道分泌物解脲支原体阳性,口服罗红霉素1周后复查仍为阳性,目前继续口服罗红霉素治疗中。患者近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体温最高达38.4℃,无明显寒战,无咳嗽咳痰,无皮疹,无头迷头痛,无腹痛腹泻,无尿频尿急尿痛。饮食睡眠可,二便正常。
既往史:6年前体检发现既往曾患肺结核,具体发病时间不详。5年前诊断双侧输卵管阻塞。
入院时查体:T:36.9℃,P:90次/分,BP:117/79mmHg,R:18次/分。神清语明,无贫血貌。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,腹膨隆,软,无压痛,双下肢无水肿,四肢活动良好。产科检查:呈纵产式腹型,宫底脐耻之间,腹围84cm。消毒内诊:外阴发育正常,无水肿,阴道畅,宫颈质中,质韧,未消未开,宫颈短,胯耻征阴性。窥器见:宫颈光滑,分泌物多。
辅助检查:血常规:WBC 5.57×109/L,NE% 80.4%,HB 104g/L,PLT 159×109/L;CRP:18.2mg/L;解脲支原体DNA:阳性;肺炎支原体抗体:1∶80;尿常规未见异常;超声:中期妊娠,双胎。
入院诊断:1.孕0产0妊娠16周+4,双胎;2.珍贵儿(IVF-ET术后);3.发热原因待查,解脲支原体感染?
诊治经过及疾病变化:入院初期按解脲支原体感染治疗,继续给予红霉素0.9g,日一次,静脉点滴治疗,同时完善如病毒抗体、血沉、结核抗体、抗核抗体系列及风湿三项检查。检查结果血沉20mm/h,结核抗体阴性,EB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、流感病毒、柯萨奇病毒、埃可病毒抗体均阴性,抗核抗体系列也没有临床提示。治疗5天,未见体温有下降趋势。将治疗方案调整为阿奇霉素0.5g,日一次,静脉点滴,联合头孢哌酮/舒巴坦钠1.5g,每8小时一次,静脉点滴。应用4天,患者体温仍没有下降趋势,并出现了咳嗽、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难症状,查体右肺肩胛下可闻及中小水泡音。期间实验室检查,血常规WBC 5.8×109/L,NE% 78%,HB 99g/L,PLT 192×109/L;CRP:32.4mg/L;动脉血气分析:pH 7.43,PCO2 32mmHg,PO2 59.3mmHg。治疗方案中增加氧疗。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,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情况下,在入院后第9天进行肺CT检查,提示:双肺弥漫性分布粟粒样结节影、小结节影、斑片影及实变影,双肺上叶透过度不均匀减低,左肺上叶可见钙化病灶(图1)。将患者转入呼吸科继续治疗。

图1 双肺弥漫性分布粟粒样结节影、小结节影、斑片影及实变影,双肺上叶透过度不均匀减低,左肺上叶可见钙化病灶
入住呼吸科后诊断:粟粒型肺结核,Ⅰ型呼吸衰竭。建议抗结核治疗。患者及家属坚持继续抗感染治疗,继续阿奇霉素0.5g,日一次,静脉点滴,联合厄他培南1.0g,日一次,静脉点滴。复查支原体抗体1∶160;CRP:64mg/L;ESR:60mm/h;血常规:WBC:3.5×109/L,NE%:75.7%,HB:105g/L,PLT:244×109/L。治疗3天,无效,咳嗽、气短症状加重,体温升至40度,查体肺部水泡音增多。与患方商讨后,将患者转至专科医院继续治疗。后期随访,患者入专科医院后抗结核治疗第2周体温下降,第3周流产,1个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出院,继续口服抗结核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