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中年男性,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麻木,以手掌及环指、小指腹侧为著,情绪激动时麻木症状加重并伴有一过性血压升高,休息后可稍缓解,无头痛、头晕,无恶心、呕吐,无行走不稳,患者曾于当地行中医推拿治疗,症状无明显缓解。3个月前患者出现左手麻木,以手掌及小指腹侧为著,并出现右侧髋关节活动受限,表现为前屈时疼痛,静置时无痛感及麻木,右手麻木较前进一步加重。患者为进一步诊治,就诊于我院,以“颈椎管狭窄”收治入院。
(一)病史
男性,51岁,主因右手麻木2年,加重伴左手麻木2个月。
(二)查体
患者神清语利,查体合作,双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颈软,双肺呼吸音清,四肢肌力、肌张力正常,右侧髋关节活动受限。右侧手掌及环指、小指针刺减退,左侧手掌及小指针刺减退,生理反射正常存在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
(三)辅助检查
术前磁共振(MRI)示:C3-6颈段脊髓内可见散在条片状稍长T2信号影,以C5-6节段为著,C4-6段脊髓稍变细。C2-6后纵韧带不规则增厚,呈条状短T2信号影,相应段硬膜囊受压,局部压迫颈髓,相应硬膜囊前后径稍变窄。
术前CT检查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,C1-7椎体边缘骨质变尖,寰枢间隙变窄(图1)。C2-6段后纵韧带可见条形骨质密度影,C2-6段椎管有效前后径变窄,最窄处前后径约4mm(图2)。寰枢关节周围韧带、C2-3段及C5-6段前纵韧带区可见条片状致密影。

图1 术前CT矢状位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,后纵韧带钙化明显

图2 术前CT轴位示椎管前后径变小
(四)术前诊断
颈椎病、颈椎管狭窄(C2-6)、颈椎后纵韧带钙化(OPLL)。
(一)手术过程
患者取俯卧位,手术入路选择颈后正中直切口,依次切开皮肤、皮下,分离两侧肌肉,显露C2-7棘突及两侧椎板、侧块,术中咬除C2-6棘突及两侧椎板,硬膜囊膨起明显,两侧椎间孔充分减压,解除神经根受压,彻底止血,硬膜外铺人工脊柱膜,在C2两侧置椎弓根螺钉,在C2-6两侧侧块分别置螺钉,塑形连接杆固定于两侧螺钉上,固定满意后上横梁,硬膜外置引流管,逐层缝合肌肉、皮肤。
术后给予激素、补液及支持对症治疗,右手麻木较前好转,右侧肢体出现无力,左侧肢体出现麻木,疼痛感不明显,经康复治疗后,右手环指及小指仍感无力,余肢体麻木及无力较前好转,仍对生活及工作有影响。复查颈椎磁共振(MRI)示:C2-6椎板减压及内固定术后状态(图3),C4-6脊髓稍变细,以 C5-6节段显著,C2-6后纵韧带钙化(图4);CT三维重建钉棒系统位置良好(图5);术后3个月复查磁共振(MRI),髓内异常信号较前缩小,颈椎生理曲度变直(图6);术后11个月复查磁共振(MRI)示C4-5、C4-6椎间盘突出,脊髓受压明显,颈椎生理曲度进一步变直(图7)。

图3 术后1周磁共振(MRI)示C4-6脊髓稍变细,髓内可见变性信号
a. T1像;b. T2像

图4 术后1周CT

图5 术后1周CT三维重建示钉棒系统位置良好

图6 术后3个月磁共振(MRI)示髓内异常信号较前缩小,脊髓受压明显减轻
a.矢状位T1像;b.矢状位T2像

图7 术后11个月磁共振(MRI)示C4-5、C4-6椎间盘突出,脊髓受压明显
a.矢状位T1像;b.矢状位T2像
术后11个月给予颈前右侧入路C5椎体次全切减压+钛笼植入钛板固定术。术中患者呈仰卧位,双肩部垫高,头后仰约30°,取右侧颈前横切口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及颈阔肌,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钝性分离,并将气管食管牵向左侧,拨开颈长肌及前纵韧带显露椎体前方,显露C4-5、C5-6椎间隙,在C4、C6椎体上置椎体牵开器螺钉,将C4、C6椎间隙撑开,咬骨钳咬除C6椎体,髓核钳分块咬除C4-5、C5-6椎间隙纤维环及髓核,至椎体后缘,椎体后缘骨质增生,椎间孔狭窄,压迫硬膜囊,予清除局部骨化后纵韧带、突出的髓核及增生的骨质,可见硬膜囊膨起,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压充分,用磨钻打磨周围骨缘,量取合适的钛笼,内置自体骨,将钛笼置于C4-6椎间隙内,松开椎体牵开器,位置满意后,椎体前方固定钛板,分别固定于C4及C6椎体上,固定并透视位置满意后逐层缝合颈阔肌、皮下及皮肤。生,椎间孔狭窄,压迫硬膜囊,予清
除局部骨化后纵韧带、突出的髓核及增生的骨质,可见硬膜囊膨起,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压充分,用磨钻打磨周围骨缘,量取合适的钛笼,内置自体骨,将钛笼置于C4-6椎间隙内,松开椎体牵开器,位置满意后,椎体前方固定钛板,分别固定于C4及C6椎体上,固定并透视位置满意后逐层缝合颈阔肌、皮下及皮肤。
(二)术后恢复情况
术后患者感右手环指及小指肌力较术前提高。复查磁共振MRI)及CT示C4-6脊髓前方压迫缓解,脊髓形态良好(图8),钛笼位置满意(图9)。

图8 术后磁共振(MRI)示C4-6脊髓前方压迫缓解,脊髓形态良好

图9 术后CT示钛笼位置良好
a.冠状位;b.轴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