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外伤性脊髓空洞
外伤性脊髓空洞
作者
范涛
案例诊断
外伤性脊髓空洞
病例摘要

患者中年男性,8年前咳嗽后出现左侧腰部表浅部位疼痛,性质呈胀痛,不伴有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就诊于当地医院,诊断为“脱髓鞘病变”,给予输液治疗(具体不详),效果不明显,后疼痛症状逐渐加重,且疼痛范围向躯体上部发展,后就诊于多家医院,行磁共振(MRI)检查,提示脊髓空洞,给予药物治疗,无明显缓解。现患者左侧躯体及左侧头面部出现胀痛、麻木,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,遂以“脊髓空洞”收入我科。

(一)病史

患者中年男性,57岁,主因进行性左侧躯体胀痛、麻木8年入院。既往30年前腰背部外伤、手术史,未留明显后遗症。

(二)查体

患者坐轮椅入病房,神清语利,查体合作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2.5mm,对光反射灵敏,眼球活动自如,粗测视力视野正常,双侧额纹对称,无面瘫,无吞咽困难、饮水呛咳,腭垂右偏,咽反射可引出,伸舌居中、无偏斜,颈软,腰背部手术愈合瘢痕,双下肢肌肉萎缩,双足肿胀;左侧躯体痛温觉减退,触觉存在,右侧躯体感觉正常,自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以下深浅感觉消失,腹壁反射减退,右上肢肌力Ⅴ级,左上肢肌力Ⅳ级,肌张力不高,双下肢肌力0级,两侧上肢腱反射(-),右侧膝腱反射稍亢进,余下肢腱反射(-),右侧踝阵挛(+),左侧(-),双侧巴宾斯基征(+)。

(三)辅助检查

术前磁共振(MRI)示:C2-T12段脊髓中央管显著扩张(图1a)。

图1 术前、术后1周、术后半年磁共振(MRI)对比,脊髓空洞逐渐缩小

a.术前;b.术后1周;c.术后半年

术前CT示脊柱以T11-12椎间隙为中心向右后成角,相应椎间隙变窄,T12椎体呈楔形变,T12附件骨质结构不规则,骨质欠连续性,局部椎管前后径变窄,余颈胸段及腰段椎管前后径在正常范围(图2)。

图2 术前CT示T11-12椎体外伤后表现

(四)术前诊断

脊髓空洞、脊髓损伤术后。

术前讨论及临床决策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患者取左侧卧位,选取Tl-2节段为背部手术切口,暴露T1-2棘突,咬开T1-2间椎板及黄韧带,暴露硬膜,沿正中剪开硬膜后可见膨隆脊髓(图3),后正中沟劈开脊髓,将T形引流管置入空洞腔内(图4),严密缝合硬膜,逐层缝合肌肉、皮肤。空洞端引流管可见淡红色液体流出。右侧腋后线第8、9肋间为胸部切口,沿肋间切开皮肤,皮下组织,通条建立切口间皮下通道,连接口两端分别连接胸腔端及空洞端分流管,分开肋间肌,切开两层胸膜后,将胸腔端分流管置入,膨肺排出胸膜腔内空气后逐层缝合。

图3 术中剪开硬膜后暴露膨隆脊髓

图4 后正中沟切开脊髓,将T形引流管置入空洞腔内

(二)术后恢复情况

术后1周复查磁共振(MRI)示脊髓空洞较术前有所缩小,分流管位置良好(图1b)。患者四肢活动良好,诉左侧肢体疼痛、麻木较术前有所减轻。术后半年随访患者左侧肢体疼痛、麻木基本缓解,复查磁共振(MRI)示脊髓空洞进一步缩小(图1c、图5)。痛、麻木基本缓解,复查磁共振(MRI)示脊髓空洞进一步缩小(图1c、图5)。

图5  术后半年复查磁共振(MRI)示脊髓空洞进一步缩小,引流管位置良好

a.颈段;b.胸段


经验与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外伤性脊髓空洞 下一篇:颈椎间盘突出(C3-4、C4-5、C5-6)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