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中年女性,5年前因间断头痛,步态不稳,就诊于当地医院,行相关检查,考虑为小脑扁桃体下疝,行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术,术后患者感症状有所缓解。3个月前患者咳嗽时再次感头痛,枕颈部明显,性质胀痛,持续数分钟,休息后可缓解,头痛发作时感头晕,此后症状间断出现,同时存在上下楼时步态不稳,后于当地医院行脊髓MRI检查示寰枕减压术后改变伴脊髓空洞,空洞较前明显增大,后就诊于我院,遂以“寰枕畸形减压术后”收住院。
(一)病史
患者女性,52岁,主因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术后5年,间断头痛头晕3个月入院。
(二)查体
神清可语,枕下后正中、右额顶可见手术瘢痕,右额顶皮下可触及分流泵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2.5mm,光反射灵敏,伸舌居中,颈软无抵抗,四肢肌力V级,肌张力不高,病理征未引出。
(三)辅助检查
术前磁共振(MRI):枕部颅板及寰椎后弓部分缺如,小脑下垂,小脑扁桃体下缘位于枕骨大孔水平以下(图1)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,各椎间盘未见膨出及后突,椎间隙未见狭窄,椎体边缘骨质尚光整。各椎间孔未见狭窄,椎管有效前后径在正常范围,颈髓内可见带状略低密度影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(MRI)示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
a.T1像;b.T2像
脑脊液电影:枕大孔区、导水管、第四脑室、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信号减弱(图2)。

图2 术前磁共振(MRI)脑脊液电影示枕大孔区、导水管、第四脑室、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信号减弱
术前CT:枕骨颅板及寰椎后弓部分缺如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(图3)。颈椎管有效前后径在正常范围(图4)。

图3 术前CT示颈椎生理轻度变直

图4 术前CT三维重建示枕骨颅板及寰椎后弓部分缺如
(四)术前诊断
寰枕畸形减压术后、脊髓空洞、枕骨缺损。
(一)手术过程
患者取俯卧位,取枕下后正中原切口入路,依次切开皮下、筋膜,分离两侧肌肉,见寰椎后弓、枕大孔后缘缺如,骨窗大小约4.0cm×4.0cm,分离组织至骨性缺损边缘。清除寰枕部增生瘢痕组织。正中剪开硬膜,硬膜下可见人工修补材料,局部粘连。小脑下缘表面有白色粘连覆膜,左侧可见小脑后下动脉自粘连处发出。显微镜下仔细分离粘连组织,打通第四脑室闩部(图5)。见脑脊液恢复搏动。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后。人工脊柱膜置于硬膜下防止粘连。自体肌肉修补并缝合硬膜。塑形颅骨修补钛网,下缘至枕骨大孔后缘(图6),固定钛板,缝合肌肉、筋膜及皮肤。

图5 显微镜下仔细分离粘连组织,打通第四脑室闩部

图6 术中钛网修补枕骨缺损
(二)术后恢复情况
术后患者恢复良好,四肢肌力、肌张力正常,下床活动后无头晕、头痛等不适。术后1周复查磁共振(MRI)符合术后改变,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(图7)。脑脊液电影示导水管、第四脑室、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信号较术前明显增强(图8)。

图7 术后1周磁共振(MRI)示脊髓空洞缩小
a.T1像;b.T2像

图8 术后1周磁共振(MRI)脑脊液电影示导水管、第四脑室、桥前池脑脊液流动信号较术前明显增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