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颅底凹陷伴脊髓空洞(BIb+S)
颅底凹陷伴脊髓空洞(BIb+S)
作者
范涛
案例诊断
颅底凹陷伴脊髓空洞
病例摘要

患者中年女性,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,视物模糊,活动时明显,卧位时稍减轻,无头晕、头痛,无恶心、呕吐,无肢体活动障碍,无感觉障碍,就诊于当地医院眼科,未明确诊断。1年前逐渐感头晕及视物模糊症状加重,同时出现步态不稳,不能走直线。后行磁共振(MRI)检查,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疝,伴脊髓空洞。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,遂以“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、脊髓空洞”收入院。

(一)病史

患者中年女性,主因间断头晕,视物模糊5年,加重伴步态不稳1年入院。

(二)查体

神清语利,一般状况可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3.0mm,光反射灵敏,眼球活动度可,双眼视力粗测下降,左眼下方视野缺损,面纹对称,伸舌居中,颈椎活动度可,心肺肝脾未见异常,四肢肌力、肌张力正常,腱反射双侧对称引出。闭目难立症阳性,双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,病理征阴性。

(三)辅助检查

颈部磁共振(MRI)示齿状突位置超过Chamberlain线下方约12mm,向后压迫延颈髓交界区。小脑扁桃体位置下移,超过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下约15mm,C2-T2髓内可见脊髓空洞(图1)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(MRI)

a. T1像;b. T2

脑脊液电影:枕骨大孔区无明显脑脊液流动信号,中脑导水管、第四脑室脑脊液信号明显减弱,桥前池脑脊液流动可(图2)。

图2 术前磁共振(MRI)脑脊液电影示枕骨大孔区无明显脑脊液流动信号

CT示寰椎与枕骨髁部分骨性融合,寰椎后弓发育细小。齿状突位置升高,超过硬腭与枕骨大孔后缘连线上方约14mm(图3)。齿状突与环椎前弓间隙可见骨质硬化。齿状突后移明显压迫延颈髓。小脑扁桃体下缘位于枕骨大孔水平以下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,C5-6后缘骨质增生变尖。C5-6椎间盘稍向后突出,相应硬膜囊前缘受压。基底角增大,约155°。CT轴位未见寰枢椎脱位(图4),三维重建示 C1后弓先天缺如(图5)。

图3 术前CT示颅底凹陷

a.矢状位;b.冠状位

图4 术前CT轴位未见寰枢椎脱位

图5 术前CT三维重建示C1后弓先天缺如

(四)术前诊断

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、颅底凹陷、脊髓空洞症。

术前讨论及临床决策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全麻插管后,患者取俯卧位,取枕下后正中直切口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肌层,向两侧牵开组织。暴露枕骨大孔后缘,寰椎后弓和C2棘突及两侧椎板。见左侧寰枕部分融合,寰椎后弓部分缺如。咬骨钳咬除部分寰椎后弓,枕骨大孔减压窗2.0cm×2.0cm,咬除寰枕筋膜后正中剪开硬膜及蛛网膜,见无色清亮脑脊液流出。小脑扁桃体下疝至C1水平下缘,显微镜下行双侧下疝小脑扁桃体内减压。减压完毕后,见脑脊液流动可,自体筋膜修补并缝合硬膜。于两侧寰椎后弓,C2椎弓根置入万向螺钉1枚,连接杆塑形后,上紧顶丝。固定满意后。连接杆下方自体骨植骨,硬膜外放置人工脊柱膜一块防粘连,逐层缝合肌层、皮下组织、皮肤。

(二)术后恢复情况

术后患者恢复可,呛咳反射稍差,四肢肌力。术后1周复查磁共振符合术后改变,小脑扁桃体切除彻底,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(图6)。脑脊液电影示中脑导水管开放,第四脑室、枕骨大孔后缘脑脊液流动稍减弱。桥前池、枕骨大孔前方未见异常(图7)。术后CT示C1侧块螺钉、C2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(图8),三维重建示颈枕生理曲度良好(图9),寰枢椎固定位置良好(图10)。

图6 术后磁共振(MRI)T1

图7 术后磁共振(MRI)脑脊液电影

图8 术后CT示C1侧块螺钉、C2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

a.矢状位;b.C1侧块螺钉;c.C2椎弓根螺钉

图9 术后CT示颈枕生理曲度良好

图10 术后CT三维重建示寰枢椎固定位置良好


经验与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颅底凹陷伴脊髓空洞(BIb+S) 下一篇:寰枕畸形减压术后翻修(颅底凹陷合并脊髓空洞)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