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青年女性,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肢麻木,能忍受,未予重视,间断口服止痛药物治疗(具体不详)。近3周麻木症状加重,在当地医院就诊,行颈椎磁共振(MRI)检查,提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脊髓空洞,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,遂以“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”收入院。自发病以来,精神饮食可,无声音嘶哑,吞咽困难、饮水呛咳,自诉二便无异常。
(一)病史
患者女性,17岁,主因间断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肢疼痛麻木1年入院。
(二)查体
神清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约3.0mm,对光反应灵敏,眼动充分,面部针刺无异常,伸舌居中,无声音嘶哑、吞咽困难、饮水呛咳,两侧耸肩对称有力。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肢、右侧胸部至右侧肋缘水平针刺减退明显,四肢肌力Ⅴ级,肌张力不高,右侧肱二、三头肌腱反射、两侧桡骨膜反射减弱,左侧肱二头肌腱反射(+),左侧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,两侧膝腱反射亢进,两侧跟腱反射减弱,巴宾斯基征阴性;两侧腹壁反射亢进;两侧指鼻试验、跟膝胫试验未见异常;闭目难立征阴性;两点辨别觉、震动觉未见异常。
(三)辅助检查
术前磁共振:小脑扁桃体下部变尖,延髓及小脑扁桃体下部向椎管内移位,小脑扁桃体下端超过枕大孔前后缘连线下约15mm,颈髓-T2胸髓中央可见长条带状长T1长T2信号影。齿状突未见明显移位。颈椎曲度稍变直,颈椎间盘形态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,椎管内未见占位性病变(图1)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
a.T1像;b.T2像
脑脊液电影:中脑导水管通畅,桥前池、枕骨大孔脑脊液流动未见异常,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脑脊液流动信号减弱(图2)。

图2 术前磁共振(MRI)脑脊液电影
术前CT:小脑扁桃体位置下移,超过枕骨大孔前后缘连线水平下约15mm。颈段脊髓内可见条状低密度影。C5-6椎间盘略后突,硬膜囊前缘受压。颈椎生理曲度直。各椎体骨质形态未见异常。颈椎管有效前后径在正常范围(图3、图4)。

图3 术前CT
a.矢状位;b.冠状位

图4 术前CT三维重建
(四)术前诊断
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、脊髓空洞。
(一)手术过程
患者左侧卧位,头架固定,取枕后正中直切口,自枕外粗隆至C2棘突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及两侧肌肉,显露枕外粗隆、枕大孔后缘、C2棘突及两侧椎板,见枕颈间枕筋膜褶皱压迫硬膜囊,先咬除褶皱增厚的寰枕筋膜以及C1后弓及枕大孔后缘,剪开硬膜后见小脑扁桃体下缘至C1后弓水平,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呈“活塞式”搏动,剪开蛛网膜,双极电凝软膜下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,探查第四脑室正中孔,见第四脑室出口通畅,取部分自体肌肉筋膜组织,原位缝合硬膜,逐层缝合肌肉、筋膜、皮下及皮肤。
(二)术后恢复情况
术后患者恢复良好,右肩部及右上肢疼痛基本缓解,仍感麻木,较术前明显减轻。术后1周复查磁共振(MRI)符合术后改变,小脑扁桃体切除彻底,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(图5)。脑脊液电影示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脑脊液流动信号较术前增强(图6)。

图5 术后磁共振(MRI)
a.T1像;b.T2像

图6 术后磁共振(MRI)脑脊液电影
术后3个月患者右肩部及右上肢疼痛及麻木基本消失,无头痛症状,四肢肌力、肌张力正常。复查磁共振(MRI)示脊髓空洞基本消失(图7),脑脊液循环基本正常(图8)。

图7 术后3个月磁共振(MRI)T1像T2像

图8 术后3个月磁共振(MRI)脑脊液电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