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椎管内脓肿(T8-11)
椎管内脓肿(T8-11)
作者
范涛
案例诊断
椎管内脓肿
病例摘要

患者女性,45岁,1年前无明显诱因,平卧位双下肢不自主抽动,数天发作1次,未予重视,入院前2周突发高热,感双下肢抽动加重,晚间数次,腰部酸痛,同时出现双足麻木感,拇趾明显,伴行走无力。当地医院给予抗炎,对症治疗,体温回落,症状未缓解,逐渐感排便排尿困难,入院前已下尿管,需甘油灌肠剂才可排便。行磁共振(MRI)检查发现T8-11椎管内硬膜外占位,后为进一步治疗,来我院就诊,遂以“椎管内占位性病变”收入我科。

(一)病史

患者中年女性,主因间断双下肢不自主抽动1年,加重伴行走无力,大小便困难2周入院。患者入院后体温每日波动在36.5~37.8℃。既往额窦内肿瘤手术病史两次,病理未明确性质,考虑低度恶性,术后规律放疗。

(二)查体

神清,双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颈软无抵抗,颈椎活动度可,双肺呼吸音清,深浅感觉未见异常,下胸背段脊柱压痛,双足背屈肌力Ⅳ级,余肢体肌力正常,病理征未引出。

(三)辅助检查

血常规:白细胞数6.79×109,中性粒细胞比率73.5%。

C反应蛋白:48.82mg/L。

术前磁共振(MRI):可见T8-11占位性病变,T1呈稍低信号,T2呈高信号,强化表现为不均一强化(图1~ 图3)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示T8-11占位性病变

a.T1像;b.T2像;c.强化像

图2 术前磁共振(MRI)轴位

图3 术前磁共振(MRI)冠状位

(四)术前诊断

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(T8-11)。

术前讨论及临床决策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全麻成功后,安置神经监测电极,患者俯卧位,取胸背部后正中直切口(图4)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,分离两侧肌肉,向两侧牵开皮肤肌瓣,显露T8-11棘突及两侧椎板,T10棘突右侧肌肉质地韧,渗血明显,T10棘突右侧椎板局部可见烂鱼肉样组织,向椎管内生长,咬除T8-9脊上韧带、棘间韧带,咬开椎板及黄韧带后可见少量黄色泥沙样液体流出,铣刀铣下T9-11棘突及两侧椎板,见病变位于硬膜外,局部包绕硬膜囊生长,色灰黄,质地软韧,局部有白色脓苔(图5),镜下仔细分离并切除硬膜外病变,术中冰冻病理考虑炎性改变,局部肉芽组织形成。椎板未予复位,给予庆大霉素盐水、甲硝唑盐水、过氧化氢溶液及碘伏反复冲洗术区,皮下放置引流管一根,逐层缝合肌肉、筋膜、皮下及皮肤。

图4 术前CT三维重建定位

图5 术中可见病变位于硬膜外,色灰黄,质地软韧,局部有白色脓苔

(二)免疫组织化学标记

LCA(+);CD3(+);CD20(部分 +);CD68(+);MPO(+);Pax-5(散在 +);CD30(少数 +);CD38(+);CD138(+);CK(-);EMA(散在 +);Vimentin(+);SMA(-);Actin(-);CD34(-)3 :IgG(+);IgG4(少数 +);4 :TB(-);PAS(-)。

(三)病理诊断

(T8-11椎管内硬膜外)送检组织,镜下见纤维组织及脂肪结缔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,局灶小脓肿形成,并可见散在单核及吞噬细胞浸润,伴有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增生,并管腔扩张、瘀血,局部脂肪液化坏死。考虑为急性化脓性炎的病理改变(图6)。

图6 急性化脓性炎病理所见(HE染色×200)

(四)术后恢复情况

术后患者病情恢复顺利,感双下肢肌力较术前明显好转。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2周,伤口愈合良好,复查磁共振(MRI)示椎管内脓肿清除彻底(图7~图9),后患者转回当地继续治疗。

图7 术后磁共振(MRI)示脓肿切除彻底

a.T1像;b.T2像;c.强化像

图8 术后磁共振(MRI) T2像轴位

图9 术后磁共振(MRI)强化冠状位

经验与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复发蛛网膜囊肿(T4-9) 下一篇: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