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女性,49岁,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全身乏力,左侧肢体较明显,表现为活动后无力,疲乏,就诊于当地医院,给予中医治疗,症状无缓解。半年前感左膝麻木感,持续存在,同时感左侧肢体乏力,表现为走路时左腿吃力,步态不稳,左手握持不稳,无明显疼痛,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,行磁共振(MRI)检查,发现颈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,为进一步治疗,就诊我院,门诊以“椎管内占位性病变”收入我科。
(一)病史
患者中年女性,主因全身乏力2年余,感左下肢麻木,步态不稳6个月入院。
(二)查体
神清,双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颈软,双肺呼吸音清,左下肢肌力Ⅳ级,余肢体肌力正常,肌张力不高,左下肢浅感觉略减退,生理反射正常存在,病理征未引出。
(三)辅助检查
术前磁共振(MRI):C2椎管内脊髓腹侧髓外硬膜下可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(图1),病变通过C1-2左侧椎间孔向外生长(图2、图3)。C1-2段脊髓受压变形。C1-2左侧椎间孔明显扩大。C3-4、C4-5、C5-6及C6-7椎间盘向后突出,硬膜囊前缘受压变形。颈椎管有效前后径在正常范围。颈椎生理曲度直,C4-7椎体边缘骨质变尖。各椎间隙宽窄一致。增强后,C2椎管左侧内外异常信号可见较均匀强化,大小约3.2cm×1.2cm×1.4cm。考虑神经鞘瘤可能性大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(MRI)示C2椎管内脊髓腹侧髓外硬膜下可见片状稍长T1稍短T2信号影,强化明显
a.T1像;b.T2像;c.强化像

图2 术前磁共振(MRI)轴位像可见病变通过C1-2左侧椎间孔向外生长

图3 术前磁共振(MRI)冠状位可见病变通过C1-2左侧椎间孔向外生长
(四)术前诊断
椎管内占位性病变(C1-2)。
(一)手术过程
患者右侧卧位,监测体感诱发电位,提示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未测出。取颈后正中直切口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,分离两侧肌肉,向两侧牵开皮肤肌瓣,显露C1后弓及C2棘突及两侧椎板,见C1-2左侧椎间孔扩大,咬除C2左侧部分椎板,见病变通过C1-2椎间孔向外生长,与C2后根粘连紧密,切除椎管外病变后,纵行剪开硬膜,见椎管内病变位于脊髓腹侧,色灰白,质地稍韧,血供中等,将脊髓压向后方,镜下全切病变,自体脂肪组织修补硬膜,逐层缝合肌肉、筋膜、皮下及皮肤。
(二)免疫组织化学标记
GFAP(-);Olig-2(-);S-100(+);Vimentin(+);CK(-);EMA(-);Syn(+);NSE(-);Ki-67(+3%);P53(个别 +);NF(边缘部分 +);MBP(-);INI-1(+);Nestin(+)。
(三)病理诊断
(C1-2椎管内)神经鞘瘤。
(四)术后恢复情况
术后患者恢复顺利,左下肢肌力较术前有所提高,Ⅴ-级。复查磁共振(MRI)示椎管内外肿瘤切除彻底(图4~图6)。

图4 术后磁共振(MRI)示肿瘤切除彻底
a.T1像;b.T2像

图5 术后磁共振(MRI)轴位

图6 术后磁共振(MRI)冠状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