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女性,48岁,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右腿乏力,表现为上楼时抬举吃力,晚间睡眠时感右下肢麻木,活动后有所缓解,此后症状间断发作,偶感小便费劲,于当地医院就诊,按腰椎退行性变行针灸等治疗,无明显缓解。1个月前感麻木范围扩大,左侧膝盖出现麻木感,同时感腰部不适,右侧大腿有束缚感,于当地医院行磁共振检查,发现胸椎椎管内占位,为进一步治疗,来我院门诊就诊,门诊以“椎管内占位性病变”收入我科。
(一)病史
患者中年女性,间断右腿麻木无力半年余,加重伴左膝盖麻木及腰部不适1个月入院。
(二)查体
神清,双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颈软,无抵抗,四肢活动正常,肌力及肌张力正常,右侧T7水平支配区以下触觉稍减退,生理反射存在,病理征未引出。
(三)辅助检查
术前磁共振(MRI):T5-6椎管及左侧椎间孔内可见不规则状等T1稍长T2信号影,T5椎体后缘受累,邻近脊髓受压明显变形并向右前移位,T5-6左侧椎间孔扩大。胸椎生理曲度存在,胸椎椎间盘未见膨出,各椎间隙宽窄一致。增强扫描后,T5-6椎管及左侧椎间孔病变可见明显强化影,大小约4.1cm×2.4cm×3.3cm(图1~图3)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(MRI)显示T5-6水平椎管内梭形等T1、长T2异常信号影,强化明显,肿瘤依附于硬膜,两端尖细,呈钢笔尖样
a.T1像;b.T2像;c.强化像

图2 磁共振(MRI)强化冠状位可见肿瘤通过左侧椎间孔向外生长

图3 磁共振(MRI)轴位示肿瘤位于椎管左侧,向左侧椎间孔生长,脊髓受压向侧方移位
术前CT:T5-6左侧椎间孔区可见团片状等密度影,CT值约34Hu,大小约3.1cm×2.1cm× 2.1cm,累及椎间孔内外(图4)。各椎间盘未见明显突出及膨出,胸椎椎管不窄。

图4 术前CT可见T5-6左侧椎间孔略有扩大
(四)术前诊断
椎管内外沟通肿瘤(T5-6)。
(一)手术过程
全麻成功后,患者俯卧位,安置神经监测电极,取背部后正中直切口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,分离肌肉,向两侧牵开,暴露T4-6棘突及两侧椎板,咬骨钳咬除T5-6左侧部分椎板,见肿瘤位于硬膜外,暗红色,质软,血供丰富,边界尚清,通过T5-6左侧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,椎管内肿瘤镜下全切,大小约4cm×2cm×2cm,椎管外肿瘤未强行切除,术后电生理监测曲线同术前,逐层缝合肌肉、筋膜、皮下及皮肤。
(二)免疫组织化学标记
CD34(+);CD31(+);CD68(-);FacⅧ(+);Actin(+);Desmin(-);SMA(+);LCA(-);ERG(+);NeuN(-);GFAP(-);Olig-2(-);S-100(+);Vimentin(+);Lys(-);特殊染色:弹力纤维(-)。
(三)病理诊断
(T5-6椎管内硬膜外)送检破碎组织,镜下见增生的毛细血管,以及扩张的体积较大的血管,似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血管瘤改变;伴有散在分布的成熟脂肪组织。考虑为血管脂肪瘤(图5)。

图5 血管脂肪瘤病理所见(HE染色×200)
(四)术后恢复情况
术后患者恢复顺利,伤口愈合良好。左侧肢体麻木较术前明显减轻。复查磁共振(MRI)示椎管内肿瘤切除彻底(图6、图7),椎管外侧肿瘤部分残留(图8)。

图6 术后磁共振(MRI)矢状位

图7 术后磁共振(MRI)冠状位

图8 术后磁共振(MRI)轴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