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中年男性,5年前发现右侧颈部皮下逐渐增大包块,于当地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,同时发现右侧腹部3个,右前臂1个类圆形皮下肿物。于2010年在当地医院行颈部、右腹部、右前臂局部肿物切除术,术后病理提示神经纤维瘤,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左腹股沟区疼痛不适,平卧位时加重,同时出现左侧肢体轻度麻木感,力弱,表现为行走时左腿发沉,左手精细动作吃力,就诊于当地区院,行磁共振(MRI)检查,发现颈椎管内,外,胸腔多发占位。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就诊,门诊以“神经纤维瘤病”收入我科。
(一)病史
患者男性,45岁,主因多发神经纤维瘤术后5年,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年余入院。
(二)查体
神清语利,双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右颈部、右腹部、右前臂可见陈旧手术瘢痕,全身皮肤未见明显色素沉着,右肋弓下可触及2个直径3cm局限肿物,质韧,活动度大,无压痛,双肺呼吸音清,左侧肢体肌力Ⅳ级,右侧肢体肌力Ⅴ级,四肢肌张力正常,病理征未引出。
(三)辅助检查
术前磁共振(MRI):延髓左前方及C1-2脊髓后方偏右、L1-2节段、L3-4及L5-S2椎间盘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团块状等T1等T2信号影,相应水平脊髓受压变形,延髓-C2脊髓内可见条状长T2信号影,脊柱生理曲度存在,C6椎体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,见骨质破坏,脊椎椎间隙宽窄一致,各椎体附件未见异常。颈部表浅及深部肌间隙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。胸腔中后纵隔、腹腔盆腔内见多发类圆形等T1长T2信号影,较大者位于T8-10水平(图1、图2)。

图1 术前颈段磁共振(MRI)
a.T1像;b.T2像;c.强化像

图2 术前磁共振(MRI)
a.轴位;b.冠状位
增强扫描:延髓左前方及C1-2脊髓后方偏右、L1-2节段、L3-4及L5-S2椎间盘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可见多发团状不均匀明显强化,较大者位于L1-2段椎管内,大小约2.3cm× 2.0cm×4.0cm,其左侧椎间孔受累,腰椎表面可见线条状强化影。颈部表浅及深部肌间隙内、胸腔中后纵隔异常信号呈不均匀明显强化,T8-10水平椎旁右前团块样强化影,大小约6.0cm×7.0cm×6.6cm(图3)。

图3 术前磁共振(MRI)强化
a.全脊髓强化;b.胸段冠状位
(四)术前诊断
椎管内占位性病变(C1-3)。
(一)手术过程
患者右侧卧位,连接神经监测电极,取颈后正中直切口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,分离两侧肌肉,向两侧牵开皮肤肌瓣,显露C1-4棘突及两侧椎板,术中咬除C2棘突左侧部分椎板,沿正中剪开硬膜,见肿瘤位于髓外硬膜下,偏右侧,灰白色,质软,血供中等,边界清,保护椎动脉及神经根,近全切肿瘤,缝合硬膜,同时分离并切除C2、C4椎体水平椎旁肿物。
(二)免疫组织化学标记
GFAP(少数 +);Olig-2(-);S-100(+);Vimentin(+);NF(边缘 +);NeuN(少数 +);MAP2a.b.c(+);Nestin(+);MBP(+);CD34(-);INI-1(弱 +);Ki-67(+<1%);P53(少数 +);CK(-);NSE(-);Syn(弱+);EMA(+)。
(三)病理诊断
(椎管内)神经纤维瘤,周边见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束,另见部分纤维脂肪及横纹肌成分(图4)。

图4 (椎管内)神经纤维瘤病理所见(HE染色×200)
(四)术后恢复情况
术后患者恢复顺利,肢体麻木范围较术前减小。术后复查磁共振(MRI)示椎管内肿瘤切除满意(图5),受压脊髓膨起良好(图6)。

图5 术后颈段磁共振(MRI)
a.T1像;b.T2像;c.强化像

图6 术后颈段磁共振(MRI)
a.轴位;b.冠状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