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青年女性,十余年前因午后高热,于当地医院考虑肺结核,结核性胸膜炎,入院治疗时,行X线检查发现脊柱侧弯,自诉当时Cobb角20°左右。结核治愈后佩戴半年支具,后放弃。此后侧弯程度逐渐加重,2年开始偶感背痛,伴呼吸困难,左下肢无力,麻木感,左足冷热过敏,尿频尿急。于当地医院骨科住院,行磁共振(MRI)检查发现T2-4水平髓内异常信号,相应节段皮下组织,椎旁异常信号,血管瘤可能性大。认为矫正侧弯风险大。后就诊于北京某医院骨科及神经外科,建议患者先行放疗。入院前2个月患者行局部放疗10次,髓内病变稍有缩小。
既往十余年前曾有肺结核,结核性胸膜炎病史。
(一)病史
患者青年女性,主因发现脊柱侧弯十余年,间断背痛,左下肢无力麻木2年入院。
(二)查体
身高152cm,体重47kg。步态对称,自主体位,站立位时双肩等高,脊柱胸段右偏,右肩胛骨冠状面高于左侧3cm,形成右侧剃刀背。双侧髂嵴高度等高,颈椎、腰椎活动度可。背部皮下色素沉着,突出皮肤,直径约25cm,暗红色,质地软,散在出血点,皮温稍高(图1)。左下肢肌力V-级,左小腿围较右侧小2cm,左足温度觉过敏,左膝腱反射、跟腱反射亢进。


图1
患者直立位时,可见胸段脊柱右凸,右侧肩胛骨形成剃刀背样改变。背部皮肤分布大面积色素沉着,其上散在出血点
(三)辅助检查
X线及CT考虑胸段脊柱侧弯畸形,Cobb角约85°(图1)。
右下肺陈旧性胸膜炎改变,心脏位置右移,颈椎代偿性左偏(图2~图4)。


图2 术前脊柱正侧位全长X线片


图3 术前肺部及颈椎前后位X线


图4 胸椎三维CT重建可见T6-7椎体部分融合
磁共振(MRI)检查:脊髓内、脊髓外硬膜下存在不规则强化信号,皮下软组织及肌肉间隙内遍布血窦样改变,椎旁可见巨大畸形血管影,椎体可见血管瘤样强化(图5)。

图5 术前磁共振(MRI)
a.脊髓内、脊髓外硬膜下存在不规则强化信号;b.皮下软组织及肌肉间隙内遍布血窦样改变;c.椎旁可见巨大畸形血管影;d.椎体可见血管瘤样强化
(四)术前诊断
脊柱侧弯,脊柱后凸,Cobb综合征。
(一)手术过程
该患者先由神经介入科行脊髓血管造影及栓塞手术。术中发现左侧T5-10节段皮下软组织血管畸形改变,主要由左侧胸背动脉供血,用PVA500及300颗粒混合在稀释造影剂中栓塞畸形分支血管。T2-3椎管内可见动静脉瘘,主要由右侧T3-4肋间动脉供血。左T4-6椎体旁巨大血管畸形改变,近段扩张明显,散布畸形分支血管,混合颗粒栓塞至畸形血管团消失,应用球囊将扩张的T4和T5左侧畸形肋间动脉主干闭塞,过程顺利(图6)。

图6 造影发现椎管内脊髓表面动静脉瘘,背部皮下组织及椎旁遍布畸形分支血管
a、b.造影发现椎管内脊髓表面动静脉瘘,背部皮下组织及椎旁遍布畸形分支血管;c.椎旁扩张畸形的肋间动脉发出分支血管;d.颗粒栓塞及放置球囊后分支血管消失
栓塞术后1周行脊柱侧弯矫正手术。术中患者麻醉完毕后,连接双下肢体感电位及肢体运动诱发电位。患者取俯卧位,切开皮肤后,见皮下组织遍布细小血窦,棘突旁肌肉散在畸形增粗血管。逐节段严密止血,显露T2-11棘突及两侧椎板,根据轴位CT及3D打印钉道导板,依次置钉,截断部分T6-7椎骨矫正侧弯。矫正过程中,每5分钟监测一次运动诱发电位,并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心率变化。最终手术时间7小时25分,术中出血1600ml,输自体回收血750ml,异体红细胞2单位,血浆400ml。电生理监测提示双下肢体感电位及肢体运动诱发电位基本同术前(图7)。

图7 术中内固定照片及手术矫正前后局部对比图
a.术中应用3D打印钉道导板辅助指导进钉方向;b、c.直视下矫正前后脊柱侧弯情况;d、e.术后皮下血管瘤颜色变浅,范围变小
(二)术后恢复情况
患者当晚顺利拔管,肢体活动自如。术后6天下床,身高增高6c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