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中年女性,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上肢乏力,3年前右肾占位行根治性切除,病理示透明细胞癌。术后干扰素,白介素化疗5个疗程,化疗后右上肢无力加重,精细运动受限,并出现间断背痛,呈针刺样,1年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,左手指无法活动,左下肢行走困难。
(一)病史
患者女性,51岁,感右上肢无力4年,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1年入院。
(二)查体
神清,双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脊柱生理曲度存在,颈椎活动受限,双肺呼吸音清,右侧耸肩无力,右上肢肌力Ⅱ级,右下肢Ⅲ级,左侧肢体肌力Ⅳ级,肌张力不高,左上肢、左下肢外侧、左足浅感觉减弱,腱反射左侧稍弱,病理征阴性。
(三)辅助检查
磁共振(MRI):C5-T3髓内可见条状长 T1长 T2信号影。T7、T9、T10黄韧带增厚,以 T7左侧黄韧带增厚为著。T11-12椎间盘略后突,硬膜囊前缘受压。增强后,枕骨大孔至C2段脊髓内异常密度影呈椭圆形团块状不均匀明显强化影,病变边界较清楚,大小约3.7cm× 1.2cm×1.8cm,其内可见囊变区(图1),胸髓内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影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(MRI)强化示C5-T3脊髓内占位性病变
CT:枕骨大孔至C2段髓内可见边界模糊的等密度影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,各椎间隙等宽。颈椎椎体缘骨质增生变尖。椎管前后径在正常范围。
CTA:肿瘤邻近可见迂曲增粗的小血管强化影,与双侧小脑后下动脉关系密切。右侧椎动脉全程较窄,V5段狭窄闭塞。左侧锁骨下动脉管壁可见钙化影。双颈总、双颈内外动脉及左椎动脉造影剂充盈好,管腔大小未见异常。
(四)术前诊断
椎管内占位性病变(延髓-C2)、脊髓空洞、颈椎病。
(一)手术过程
患者取左侧卧位,连接神经监测电极。神经监测提示术前双侧体感诱发电位消失,取枕下后正中切口,逐层切开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肌层,暴露枕骨大孔后缘、寰椎后弓、C2棘突,铣刀铣下C2棘突,去寰椎后弓,咬除枕骨大孔后缘,充分减压,见局部硬膜张力高,给予激素冲击治疗,正中剪开硬膜,见无色清亮脑脊液流出,局部脊髓增粗,病变突破后方脊髓,部分膨出于髓外(图5),显微镜下仔细分离病变边界,病变上界位于枕骨大孔后缘,下界位于C2椎体下缘水平,病变色灰红,质地软,局部呈黄色,血供丰富,边界尚清(图6)。

图5 术中见肿瘤突破后方脊髓,部分膨出于髓外

图6 肿瘤呈灰红色,质地软,局部呈黄色,血供丰富,边界尚清
镜下全切病变,离断供血血管。小脑后下动脉,脊髓前动脉保留完好(图7)。缝合硬膜,局部自体肌肉组织修补。C2棘突未复位,充分减压。逐层缝合肌层,皮下组织,皮肤。

图7 术中全切肿瘤,小脑后下动脉、脊髓前动脉保留完好
(二)免疫组织化学标记
CD31(血管+);CD34(血管+);CD68(+);GFAP(-);Olig-2(-);S-100(部分+);Vimentin(+);NSE(+);Syn(+);CgA(-);D2-40(部分+);Actin(血管+);SMA(血管+);Desmin(-);VEGF(少部分+);CD56(+);CD10(+);Fac Ⅷ(+);Inhibin-a(部分+);CK(+);Ki-67(局部+5-10%);P53(少数+)5 :CK7(-);EMA(少数+);S-100(部分+);CD10(-);Inhibin-a(+);Vim(+);CK(少数+);Ki-67(+1-3%);P53(个别+)。
(三)病理诊断
(枕骨大孔-C2椎管内髓外)血管网状细胞瘤,合并肾透明细胞癌转移(图8)。

图8 (枕骨大孔-C2椎管内髓外)血管网状细胞瘤病理所见(HE染色×200)
(四)术后恢复情况
患者术后恢复顺利,肌力同术前,复查磁共振(MRI)示肿瘤全切(图9~图11)。临床诊断符合Von-Hippel-Lindau综合征,建议本人及直系亲属完善VHL基因检测,术后给予放疗,眼底、肾脏、盆腔脏器密切随访。

图9 术后磁共振(MRI)示肿瘤全切
a. T1像;b. T2像;c.强化像

图10 术后磁共振(MRI)轴位

图11 术后磁共振(MRI)冠状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