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站长统计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脊髓内胶质肉瘤(C1-7)
脊髓内胶质肉瘤(C1-7)
作者
范涛
案例诊断
脊髓内胶质肉瘤
病例摘要

患儿女性,发现睡觉时头左偏,于当地医院检查后考虑寰枢椎半脱位,给予牵引治疗,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乏力,握持困难,步态不稳,7天前四肢无力加重,无法行走,并出现排尿困难伴大便失禁,就诊于当地医院,行磁共振(MRI)检查,考虑颈髓占位性病变。为进一步治疗,于我院门诊就诊,门诊以“椎管内占位性病变”收入我科。自发病以来,饮食可,睡眠欠佳,小便困难,大便失禁。

(一)病史

患儿女性,6岁,四肢无力10天,加重伴二便障碍7天入院。

(二)查体

神清,双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灵敏,颈软,无抵抗,T1神经支配区以下浅感觉减退,双上肢肌力Ⅰ级,左下肢肌力Ⅱ-Ⅲ级,右下肢肌力Ⅱ级,肌张力不高。双侧膝腱反射、跟腱反射消失,腹壁反射、肛门反射未引出,病理征阴性。

(三)辅助检查

颈部磁共振(MRI)示C1-7髓内占位性病变,呈稍长T1、稍长T2信号,增强后,髓内可见不均匀强化影(图1~图5)。

图1 术前磁共振(MRI)T1

图2 术前磁共振(MRI)T2

图3 术前磁共振(MRI)矢状位强化

图4 术前磁共振(MRI)冠状位强化

图5 术前磁共振(MRI)轴位强化

(四)术前诊断

椎管内占位性病变(C1-7)。

术前讨论及临床决策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患儿取左侧卧位,三钉头架固定头部(图6)。连接神经监测电极,取颈后正中切口,暴露寰椎后弓及C2-6棘突及两侧椎板。铣刀铣下C2-6棘突及部分椎板,咬骨钳咬除C1部分后弓及硬膜外黄韧带、脂肪组织,硬膜局部张力高,给予激素冲击治疗。正中剪开硬膜,见病变节段脊髓搏动差,张力高(图7)。沿后正中沟切开脊髓(图8),见病变位于髓内,色灰红,血供中等,边界不清(图9)。送检术中冰冻切片,提示高级别胶质瘤。显微镜下仔细切除病变,近全切除(图10)。严密缝合硬膜,硬膜下及硬膜外放置人工脊柱膜防粘连(图11)。椎板未予复位,充分减压。

图6 患儿取左侧卧位,头架固定,术前连接神经监测电极

图7 病变节段脊髓搏动差,张力高

图8 沿后正中沟切开脊髓

图9 肿瘤位于髓内,边界不清

图10 显微镜下近全切肿瘤

图11 硬膜下及硬膜外放置人工脊柱膜防止术后粘连

(二)病理

(C1-6髓内)送检脊髓组织,光镜下可见异常增生的肿瘤细胞,瘤细胞异质性明显,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学改变:其形态一呈胶质母细胞瘤形态结构,伴有明显微血管增生及坏死;形态呈灶片状混合分布,细胞体积大,胞浆丰富,淡染或红染,核异型性明显,圆形、卵圆形或不规则,散在瘤巨细胞(图12)。

图12 胶质肉瘤(HE染色×200)

(三)病理诊断

胶质肉瘤,肉瘤成分考虑为横纹肌肉瘤,WHOⅣ级。

(四)术后恢复情况

术后给予激素,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。第2天拔除气管插管,自主呼吸平稳。术后患儿双上肢肌力Ⅰ级,双下肢肌力Ⅰ~Ⅱ级。复查颈部磁共振(MRI)示肿瘤切除满意,增强后髓内可见小部分条形增强影(图13~图15)。

出院后建议患儿继续放化疗治疗。患儿于外院行30次全脊髓放疗,总剂量3600cGy,化疗方案按胶质母细胞瘤方案进行。但家属考虑患儿年幼,未行化疗。术后1年随访情况:患儿神清,精神可,肌力基本同术前,可自主小便,大便稍困难。

图13 术后磁共振(MRI)示肿瘤切除满意

a. T1像;b. T2

图14 术后磁共振(MRI)水平位

图15 术后磁共振(MRI)强化

a.矢状位;b.冠状位

经验与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脊髓内室管膜囊肿(T10-12) 下一篇:脊髓内胶质瘤(C5-T4)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