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男性,66岁,因“双下肢麻木伴乳房发育1年余,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周”于2012年6月5日入院。入院1年前患者劳累后开始出现双足麻木,后逐渐发展为双膝以下麻木,尤以双足底明显,左右对称,无下肢疼痛等不适。在多家医院诊治症状无缓解。近1周双下肢麻木较前加重,并出现水肿来就诊。患者起病以来,精神、食欲、睡眠较差,大小便正常,体重减轻大约5kg。
既往史:高血压10年,现长期口服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。
入院查体:BP 151/86mmHg,慢性病容。全身皮肤粗糙、色素沉着,无肝掌、蜘蛛痣、出血点。腋下、锁骨上及腹股沟均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淋巴结,质中,活动度可,局部皮肤(-)。甲状腺无肿大。双侧乳房发育,乳晕色素沉着,大小对称。心肺未见明显异常。腹部稍膨,未见肠型及蠕动波,腹壁静脉无曲张,腹软,无压痛反跳痛。肝脏于肋下2cm可触及,质中。脾肋下未触及,移动性浊音阳性。双下肢轻度水肿。可见杵状指(趾)。肌张力正常,肌力5级。双膝踝反射正常,病理征未引出。
辅助检查:
血常规:血红蛋白106g/L↓,余正常。
尿常规:尿蛋白(+/-)。
血生化:尿酸615.7μmol/L↑,钾3.29mmol/L↓,余正常。
甲状腺功能:TSH 11.09m IU/L↑,余正常。
血沉48mm/h↑,CRP 12.59mg/L↑。
抗核抗体阳性(1∶40)。
性激素:黄体生成素10.37IU/L(参考值:1.24~8.16IU/L),雌二醇75pg/ml(参考值:20~75pg/ml),催乳素23.74ng/ml(参考值:4.79~23.3ng/ml)。皮质醇(8:00)12.87μg/dl(参考值:6.2~19.4μg/dl),(16:00)9.40μg/dl(参考值:2.3~11.9μg/dl);ACTH(8:00)40.92pmol/L(参考值:1.6~13.9pmol/L),(16:00)5.87pmol/L(参考值:1.6~13.9pmol/L)。
PTH 86.3pg/ml(参考值:15.0~68.3pg/ml)。
血吸虫抗体弱阳性。
尿轻链κ119mg/dl↑,轻链λ114mg/dl↑,微量白蛋白81.5mg/dl↑,尿免疫球蛋白G 30.7mg/dl↑。
血轻链κ1610mg/dl↑,轻链λ750mg/dl↑。
神经肌电图:①双三角肌、肱二头肌、股内肌胫前肌、腓肠肌、右大鱼际肌、小指展肌未见自发电位。所查肌肉未见宽大电位。双三角肌、肱二头肌多相电位增多。②双正中神经、尺神经、腓总神经、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减慢。双腓总神经、胫神经运动反应电位消幅减低。双正中神经、尺神经、腓神经感觉反应电位消失。③双胫神经H反射消失。意见:神经源性肌电图。四肢周围神经及神经根损害。
骨髓穿刺活检:骨髓增生活跃,粒、红系均活跃,胞体较大的网状样淋巴细胞占3.5%,巨核细胞正常(图1)。

图1 骨髓穿刺结果
骨髓增生活跃,粒、红系均活跃,胞体较大的网状样淋巴细胞占3.5%,巨核细胞正常;血片示白细胞分布正常,分类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占8%
颈部+双乳、双腋、锁骨上下淋巴结+腹股沟体表彩超示:①甲状腺多发结节,性质待定,良性可能性大;②双乳男性乳腺发育,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窝、锁骨下多发淋巴结肿大(较大者分比为24mm×14mm、22mm×9mm);③右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(较大者21mm×8mm)。
右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活检结果:淋巴结反应性增生。
血、尿免疫固定蛋白电泳均显示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A-λ(图2)。

图2 血、尿免疫固定蛋白电泳示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A-λ
胸腹部CT示:①两肺下叶背段及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炎症,两侧胸腔积液(少量),心包积液(少量);②肝硬化、脾大、腹水;③T9~T11椎体左侧迂曲的血管影:血管畸形?④两侧肾周筋膜增厚:胰腺炎?腹膜炎?鞍区磁共振平扫增强未见明显异常。
骨SPECT:第10胸椎左侧骨质代谢稍见异常。
胃镜:慢性非萎缩性胃炎,未见明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。
心电图、肝功能、血脂、大便常规、凝血常规、肿瘤标志物12项、免疫全套、ENA、血糖、HbA1c、肝炎全套(-)。
诊断:1.POMES综合征;2.高血压1级(极高危)。
①应用甲泼尼龙80mg/d冲击治疗2周;②冲击治疗后,环磷酰胺1g每周1次+口服泼尼松(30mg/d)维持治疗;③低盐饮食,注意休息,营养神经,适当利尿。患者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减退,多浆膜腔积液较前明显好转。住院治疗48天后症状缓解出院。
出院半年后曾联系患者,患者自诉症状自出院后3个月左右再次加重,目前已不能下床行走,并合并有多浆膜腔积液、明显皮肤色素沉着,同时男性乳房发育未得到明显控制。后失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