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男性,61岁,因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个月,间断发热1个月”于2010年11月2日入院。患者于入院前10个月因“痛风”发作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(eosinophil,EOS)增高,间断复查EOS 27.3%~52.1%。逐渐出现胸闷、气短、乏力、双下肢水肿、脾肿大、蛋白尿、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低,此后发现心尖部附壁血栓,经相关检查除外寄生虫感染、风湿免疫系统疾病、变态反应等,诊断为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(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,IHES)。口服阿赛松治疗后,EOS可降至正常,腹水、心包积液消失,心尖部血栓缩小,肝损害脾大减轻,遂自行停用药物近三个月。于入院前1个月受凉后出现高热,体温达39.7℃,无咳嗽咳痰,胸CT示右肺上叶实变伴空洞形成,于外院予青霉素类抗感染治疗17天,复查CT无明显好转,停药三天后再次发热,遂收入我院。
既往史:过敏性鼻炎、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痛风病史。长期吸烟史,少量饮酒,否认疫区旅居史。
查体:体温38.5℃,神清语利,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,双肺无明显干湿啰音,心率127次/分,律齐,无杂音,腹软,脾肋下2cm,质中,无压痛,神经系统查体阴性。
辅助检查:
血常规:血红蛋白102g/L↓,EOS计数0.45×109/L↑。
尿便常规、凝血功能基本正常。尿蛋白(++)。
血生化:谷草转氨酶82mmol/L↑、谷丙转氨酶76mmol/L↑、总胆红素30.5μmol/L↑、结合胆红素23.3μmol/L↑、白蛋白29g/L↓;尿素29.9mmol/L↑、肌酐153.0μmol/L↑。
免疫球蛋白A 6.23g/L、血沉55mm/h↑、C反应蛋白50.50mg/L↑、抗核抗体阴性、G实验阴性。
骨髓穿刺:骨髓增生极度活跃,EOS多见(32.32%),片状分布,形态偏成熟,散在偏成熟阶段中性粒细胞及中晚幼红细胞,巨核细胞不少,未见原始细胞增多,未见淋巴细胞增多;FIP1L1/PDGFRα融合基因检测(-)(图1)。
超声心动图:左房大,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3.7cm×1.7cm×1.5cm,二、三尖瓣轻度反流(图2)。

图1 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

图2 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3.7cm×1.7cm×1.5cm
腹部B超:肝脏多发实性结节,脾大12.8cm×4.7cm。
胸部CT:右上叶大片实变,并空洞形成(图3),右下叶背段斑片影,考虑感染性病变。予抗感染治疗后右肺上叶实变及空洞较前缩小(图4)。
气管镜:支气管炎症,支气管灌洗液:无菌落发育,真菌(-)抗酸染色(-),病理示(右上叶后段、右上、尖后段间嵴)肺泡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致间隔增宽,肺泡上皮轻度增生,肺泡腔内充满粉染物质,考虑为肺泡蛋白沉着症。另见小块支气管黏膜示基底膜增厚及纤维组织增生。

图3 肺部CT
右肺上叶实变伴空洞形成

图4 肺部CT(抗感染治疗后复查)
右肺上叶实变及空洞较前缩小
诊断:1.肺炎;2.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;3.心尖部附壁血栓。
予口服阿赛松联合抗感染抗真菌保护靶器官对症治疗,患者肺内实变影缩小,但于2010年12月8日突发全血细胞减少(血红蛋白58g/L,白细胞0.31×109/L,血小板11×109/L);心尖部血栓增大(图5);复查骨穿FIP1L1/PDGFRα融合基因检测阳性;体温38~40℃,肝区出现叩击痛,肝功能恶化。加大激素用量至甲泼尼龙80mg/d,予丙种球蛋白及白蛋白输注出现过敏,并伴有一过性抽搐、记忆力丧失、谵语等精神症状2010年12月11日复查心尖部血栓仍存在(图6),补充造血刺激因子等无效,于2010年12月13日死亡。

图5 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4.0cm×3.0cm×2.1cm

图6 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2.0cm×1.4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