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老年滤泡性淋巴瘤诊治及复发治疗一例
老年滤泡性淋巴瘤诊治及复发治疗一例
作者
于晓宁,李杰
案例诊断
滤泡性淋巴瘤
病例介绍

患者男性,64岁。2008年11月初发现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,后出现腹部不适伴腹胀,感疲劳,下肢皮肤瘙痒,盗汗,无发热,无明显体重下降。当地彩超示左上腹腔内约14cm×12cm×7.2cm实性低回声团。CT示胰腺后下方一最大截面为14cm×9cm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,边界清楚,密度均匀,肠系膜上动静脉被肿瘤包绕。转来我院。

既往史:冠心病史5年,糖尿病史8年余,高脂血症、脂肪肝病史多年。

查体:双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,约2cm×2cm大小,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,约1cm×1cm,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,约5cm×6cm,均质韧,无触痛。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。腹软,左侧腹部触及14cm×12cm实性包块,质韧,边界清楚,无触痛,全腹无压痛、反跳痛,肝脾肋下未及,腹水征(-),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。

入院后行CT引导下腹腔肿块穿刺,病理报告:(腹腔穿刺物)滤泡性淋巴瘤,滤泡为主,Ⅱ级。免疫组化:CD20、CD10、Bcl-2、Bcl-6滤泡阳性,MUM-1小于10%,CD3散在阳性。骨髓细胞学及骨髓活检未见明显异常。血液化验:LDH:183U/L,ESR:12mm/h,β2-MG:1.46mg/L。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。

诊断:滤泡性淋巴瘤(Ⅱ级,分期ⅢB,FLIPI预后评分2分,大包块,高肿瘤负荷)。

病例讨论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

2008年12月—2009年3月给予R-CHOP方案化疗6周期(3W方案)

疗效:4周期化疗后,PET/CT示腹腔肿瘤大小约7.4cm×5.5cm×4.0cm,弥漫性FDG摄取轻度增高,内部放射性分布欠均匀,SUV最大值2.2~3.5,平均值介于1.6~1.9之间。右侧腋窝见2个肿大淋巴结,大者直径约2.1cm,轻微摄取FDG,SUV最大值1.2,平均值0.7。2009年4月完成6周期化疗后:PET/CT腹腔肿瘤大小约7.2cm×5.2cm×3.5cm,SUV最大值1.8~2.2,平均值介于1.2~1.5之间。右侧腋窝2个肿大淋巴结,大者直径约1.8cm,SUV最大值1.3,平均值0.7,小者直径约1.1cm。

病理报告(外院A):(腹部肿物穿刺物)非霍奇金淋巴瘤,WHO:滤泡性淋巴瘤,Ⅰ级。2009年4月底(外院B)腹盆腔强化CT:中上腹不规则肿物,约6.1cm×5.0cm,包绕肠系膜上动静脉生长,推挤邻近肠管,边缘略模糊,上缘至胰腺钩突水平。腹膜后腹主动脉旁散在淋巴结,大者短径约1.5cm。余腹腔内、腹膜后、盆腔内髂血管周围、腹股沟未见肿大淋巴结。2009年5月—2009年6月于外院B行腹部包块放疗,共放疗22次(总剂量44Gy)。2009年6月放疗后行腹部超声示左上腹可见7.3cm×3.0cm低回声肿物。之后每年复查1次PET-CT,未见疾病进展。

复发:2013年8月患者感乏力,发现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,开始直径约1.5cm,未在意。此后3~4个月内淋巴结逐渐增大至直径约3cm,无皮肤瘙痒,无盗汗,无发热,无明显体重下降。随后出现颈部及左侧上臂淋巴结肿大。2013年11月住院诊治:B超示双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,右侧最大者直径约4cm,左侧最大者约2cm,左颈部肿大淋巴结约2cm,左上臂低回声结节,大小约2cm,腹膜后偏强回声区,肝胆胰脾肾无异常。化验:LDH 142U/L,ESR 9mm/h,TORCH(-),铁蛋白70.33ng/ml,β2-MG 1.61mg/L。骨髓细胞学大致正常骨髓象。PET-CT示腹腔偏左侧不规则软组织块大小约6.6cm×4.7cm×3.3cm,SUV最大值1.7~2.4,平均值1.0~1.2,结肠脾区肠壁不均匀性增厚并高度摄取FDG,SUV最大值3.4,平均2.1,右侧腹股沟见一枚高度摄取FDG的肿大淋巴结,大小约2.7cm×2.0cm,SUV最大值3.5,平均值2.1,另于颈部左侧、左侧腹股沟及左侧上臂下段偏内侧见多枚轻微摄取FDG的淋巴结影,大者约1.3cm×1.0cm。意见:淋巴瘤治疗后,与我院2011年2月16日PET-CT比较,提示原有腹腔内病灶稳定,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和结肠脾区为活动性淋巴瘤病灶可能性大,颈部左侧、左侧腹股沟及左上臂淋巴结为良性改变可能性大。

再活检:于2013年11月取左上臂处淋巴结活检,病理结果:(上臂)滤泡性淋巴瘤,Ⅰ~Ⅱ级。免疫组化:CD20(+),Bcl-2(+),Mum-1阳性率小于5%。CD10(+),Bcl-6(+),Ki-67阳性率20%~30%。

再治疗:2013年11月—2014年4月给予R-CDOP方案化疗8周期(3W方案)(D1:美罗华700mg,D2:环磷酰胺1.4g,长春新碱2mg,多柔比星脂质体40mg,D2~D6:泼尼松80mg)。

二次缓解:2014年1月PET-CT(4周期化疗后):腹腔偏左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FDG摄取程度有所减低,大小约6.4cm×4.4cm×3.1cm,SUV最大值1.7~2.4,平均值1.0~1.2。结肠脾区肠壁未见明显异常,FDG摄取水平及分布与邻近肠断相仿。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体积缩小,FDG摄取水平明显降低,大小约1.7cm×1.0cm,SUV最大值1.0,平均值0.6。颈部左侧、左侧腹股沟及左侧上臂下段偏内侧淋巴结大小均未见明显变化,仍不摄取或轻微摄取FDG。意见:淋巴瘤治疗后,与2013年11月PET-CT比较,原有腹腔内病灶略缩小,FDG代谢水平有所降低,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缩小且FDG代谢水平明显降低,结肠脾区可疑淋巴瘤病灶消失,提示治疗效果好。

缓解后维持治疗:美罗华375mg/m2,每3个月1次。

专家点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老年Erdheim-Chester病一例 下一篇:老年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一例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