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男性,67岁,因 “左胸腹痛1天”于2012年4月6日入院。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胸腹针刺样疼痛,疼痛剧烈,呼吸、咳嗽及体位变换时疼痛加重,伴呼吸困难、喘息、发热,微咳,咳少许白色黏痰,不能平卧,未予药物治疗,二便正常。
既往史:50年前曾行 “左肺中叶肺不张切除术”。吸烟40余年,每日20支。
入院查体:T 38.1℃,R 35次/分,SaO2 60%,一般情况差,神清,唇舌、肢端发绀明显,颈软,左下肺叩浊,左前胸压痛,双肺呼吸音低,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。腹肌紧张,左上腹压痛,无反跳痛,移动性浊音阴性,肠鸣正常。双下肢无水肿。
辅助检查:
血常规:白细胞21.3×109/L↑,中性粒细胞87.7%↑,淋巴细胞5.6%,血小板369× 109/L↑,血红蛋白130g/L。
血生化:γ-谷氨酰转肽酶61U/L↑,球蛋白39g/L↑。降钙素原(PCT)34ng/ml↑。肾功能、血脂、血糖、心肌损伤标志物、胆碱酯酶淀粉酶、脂肪酶、电解质均正常。
肿瘤标志物:T-PSA 11.59ng/m l↑,CA 125 43.6U/ml↑。
动脉血气分析:pH 7.44,PO2 41mmHg↓,PCO2 36mmHg,HCO-3 24.5mmol/L,BE 0.8mmol/L。
痰中未检出抗酸杆菌、癌细胞。
多次痰培养、血培养未检出细菌、真菌、嗜血杆菌,未检出厌氧菌。
胸腔积液常规:淡黄色、清,浆膜黏蛋白试验阳性,细胞数2040×106/L,未检出抗酸杆菌、癌细胞。
胸腔积液生化:总蛋白46g/L,葡萄糖8.2mmol/L,氯106mmol/L。
胸腔积液培养:表皮葡萄球菌。
心电图:窦性心动过速,余无异常。
胸部CT增强(图1):①右肺下叶外、后基底段及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见斑片状影,边缘模糊,增强后右肺病灶均匀强化,左肺病灶内见类圆形低密度影,边缘明显强化;上述表现考虑感染性病变。双肺纹理粗乱,近胸膜处见多发纤维条索影;右肺中叶局限性肺气肿。建议短期抗感染治疗后复查。②主动脉血管壁见钙化表现。双肺动脉迂曲,未见明显肺栓塞征象。③心脏外形未见明确增大;纵隔内多发小淋巴结显示。④双侧胸膜增厚表现,并部分少量钙化表现。⑤左侧胸腔及叶间裂少量积液。⑥左侧肾上腺增粗。

图1 2012年4月6日胸部CT
右肺下叶外、后基底段及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见斑片状影,边缘模糊,增强后右肺病灶均匀强化,左肺病灶内见类圆形低密度影,边缘明显强化。左侧胸腔及叶间裂少量积液
胸腹部B超:①左侧胸膜增厚(考虑急性胸膜炎);②左侧胸膜腔少-中等量积液;③右侧胸腔未见明显积液声像;④门静脉流速较正常稍偏高;⑤胆囊壁稍毛糙;⑥双肾血供较正常稍增多;⑦肝脏、胆总管显示段、脾脏未见明显异常声像。
超声心动图:左房稍扩大,三尖瓣中度反流,左室舒张功能减退,左室收缩功能未见异常,LVEF 73%,肺动脉压中度增高,少许心包积液。
诊断:1.重症肺炎(表皮葡萄球菌肺炎)Ⅰ型呼衰 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;2.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。
高频射流通气吸氧。先后予头孢曲松/他唑巴坦+阿奇霉素、头孢曲松/他唑巴坦+莫西沙星、莫西沙星+万古霉素、左氧氟沙星静滴;祛痰、解痉平喘;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;激素等治疗。病情逐渐好转(图2、图3),最终痊愈出院。

图2 2012年5月3日胸部CT
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,示双肺渗出病灶明显吸收

图3 2012年8月8日胸部CT
出院3个月后复查,示双肺病灶均吸收,左胸腔积液吸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