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男性,81岁,因“发现肺部结节8年余”于2010年7月10日入院。患者于2002年体检胸部X线片发现肺部结节,同期胸部CT见图1:右上肺结节病灶,直径约0.75cm;此后每年复查无变化(图2、图3);2009年6月和2010年6月胸部CT(图4、图5):右上肺结节略增大,大小1.46cm×1.1cm,边缘可见细小毛刺,邻近胸膜粘连凹陷;右肺中叶外侧段见片状模糊影;两肺散在多个类圆形小结节影;纵隔淋巴结显示。病程中,患者无咳嗽、咳痰及咯血,无消瘦、无低热。否认吸烟史。无遗传家族病史。自发病以来,患者精神好,胃纳佳,二便正常,体重无明显改变。

图1 2002年10月CT
右肺尖外带小结节影,局部胸膜凹陷性改变;右下肺见小结节影,并见纤维束条影

图2 2004年4月CT
右肺尖外带见小结节,斑片状高密度影,邻近胸膜凹陷性改变;右下肺见小结节密度增高影及斑片状,索条状高密度影

图3 2007年11月CT
右肺上叶、中叶多发斑片影,两下肺纤维索条影,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结节影,邻近胸膜增厚粘连

图4 2009年6月CT
右肺上叶前段见一结节影,大小约1.25cm×1.10cm,边缘可见细小毛刺,邻近胸膜粘连凹陷;右肺中叶外侧段见片状模糊影。右肺尖少量条索影,两肺散在多个类圆形小结节影

图5 2010年6月CT
右肺上叶前段见一结节影,大小约1.46cm×1.10cm,边缘可见细小毛刺,邻近胸膜粘连凹陷;右肺中叶外侧段见片状模糊影;两肺散在多个类圆形小结节影
既往史:高血压20余年,最高160/95mmHg,服缬沙坦、氨氯地平、比索洛尔,血压控制好。2型糖尿病约3年,服瑞格列奈,血糖控制可。冠心病史,2009年左前降支植入支架一枚。有慢性乙型肝炎20余年,目前服用恩替卡韦治疗。
入院查体:血压140/80mmHg,T 36.5℃。神清,对答切题,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,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颈软,气管居中,双肺呼吸音清,未及干湿啰音。心率72次/分,律齐,杂音未闻。腹软,全腹无明显压痛,无反跳痛,肝肋下未及,脾肋下一指,质软,移动性浊音(-),双下肢无水肿,神经系统(-)。
辅助检查:
血常规、血糖、肝肾功能、血脂、电解质均正常。
心电图:T波变化,房性期前收缩。
肺功能:肺通气和弥散功能正常。
肿瘤标志物检查见表1。
表1 血肿瘤标志物变化一览

PET/CT(18F-FDG)(图6):右肺多发结节,代谢未见增高,目前考虑炎性病变,建议密切随访。右肺中叶炎性病变,全身显像未见明显异常高代谢病变。

图6 PET/CT检查
A.右上肺前段结节影,直径约1.2cm,周边可见毛刺,邻近胸膜凹陷,放射性摄取未见增高;B.右肺上叶可见小结节影,直径0.5cm,放射性摄取未见增高;C.右肺中叶可见片状渗出影;D.右肺下叶可见纤维条索影
入院诊断:1.肺部结节;2.高血压;3.2型糖尿病;4.冠心病;5.慢性乙型肝炎。
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在胸腔镜下行右肺上叶、中叶结节切除术。术中见右肺上叶前段1.5cm直径大小,实质性肿瘤一枚,0.7cm大小结节一枚;右肺中叶外侧段直径2.5cm病灶一枚;切除隆突下淋巴结及1~4组淋巴结,手术顺利。
术中冰冻:右肺上叶结节腺癌(腺泡型),右肺中叶结节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,腺癌不能除外。
术后病理:“右肺上叶结节A”中分化腺癌伴支气管肺泡癌形态,间质硬化,胸膜未见浸润。“右肺上叶结节B”肺纤维性结节。“右肺中叶结节A”肺泡间质纤维化及轻度慢性炎症,气管轻度扩张,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,“右肺中叶结节B”不典型腺瘤样增生(AAH),局灶癌变(直径0.6cm),细支气管肺泡癌。“隆突下”淋巴结8枚,“第3组”淋巴结1枚,“第1组”淋巴结2枚,“第4组”淋巴结2枚均未见肿瘤。“第2组淋巴结”为脂肪组织。血管及切缘未见肿瘤。
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:肿瘤细胞CK8(-/+),CAM 5.2(+),CEA(+),Vimentin(-),EFGR(-/+),MIB-1<5%+,VEGF(-),p53(+),CerbB(-)2(-),GST(+),CD34(-),EP 10(-/+),TTF-1(+),P6(-),MDR(+),calretinin(-),HEMB-1(-),SMA(-),callegenⅣ (-)。
术后诊断:1.右肺上叶细支气管肺泡癌(BAC)及腺癌(ad);2.右肺中叶AAH伴癌变,分期:T1N0M0(I期)。
后续治疗方案:
1.不化疗。
2.随访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指标。
3.增强免疫及中药辅助治疗。
4.如在随访过程中复发或转移可考虑靶向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