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老年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疗思路一例
老年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疗思路一例
作者
刘学军,杜毓锋,南昊宇,蒯东
案例诊断
直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,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,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,高血压病3级(极高危),2型糖尿病,低钾血症,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,高脂血症,腰椎间盘突出症,椎管狭窄,胆囊切除术后
病例介绍

患者女性,72岁,因“反应迟钝、表情淡漠、少言、少动1个月,加重3天”于2011年9月15日入院。入院1个月前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、表情淡漠、少言、少动,无头晕、头痛、耳鸣、视物模糊,无下肢无力、恶心、呕吐、发热等症状,未予重视。3天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。

入院查体:T 35.5℃,P 70次/分,R 18次/分,BP 170/90mmHg,表情淡漠,言语不主动,应答尚清楚。双侧额纹对称,无眼震,鼻唇沟对称,口角无歪斜,伸舌居中,浅感觉未见异常,定向力正常,记忆力、计算力减退。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干湿啰音,心率70次/分,律齐,腹软,肝、脾肋下未触及,双下肢无水肿。双上肢肌力5级,双下肢平抬不能持久,四肢肌张力正常,掌颌反射(+),双侧膝反射正常,跟腱反射减弱,病理反射未引出。

头颅MRI: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,脑干、中脑多发腔隙性梗死(图1)。

入院诊断:1.双侧丘脑低密度灶原因待查;2.腔隙性脑梗死;3.高血压病3级(极高危);4.2型糖尿病;5.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;6.胆囊切除术后。

图1 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,脑干、中脑多发腔隙性梗死

病例讨论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诊疗经过

入院后由神经内科及放射科医师共同组成诊疗小组,患者症状表现为情感、高级神经活动障碍,考虑与丘脑病变有关,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可能与感染、中毒、肿瘤及代谢性原因等有关,逐一排除认为代谢性原因可能性大,行甲状腺功能、贫血、电解质等检查,并给予静点“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、醒脑静注射液”改善脑循环等治疗。化验结果提示血糖控制不佳、低钾血症、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、高脂血症。头颅增强磁提示:左侧基底节区灶性出血,但双侧丘脑病灶仍不能定性。

患者逐渐出现思睡、嗜睡等意识障碍。9月25日查体:右下肢浅感觉减弱,右侧巴宾斯基征加强阳性,左侧肢体感觉正常,病理征未引出。考虑新出现的神经系统体征与基底节区出血、局部脑组织水肿有关,给半量激素实验性治疗及甘露醇降颅压,但意识未好转。10月2日复查头颅MRI提示病变范围较入院时增大。颅压103mmH2O,脑脊液蛋白2006mg/L,不支持炎性病变。但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,咀嚼不能,进食量减少,因营养状况欠佳,意识状态差,给予留置胃管,鼻饲饮食,留置尿管导尿等对症治疗。10月3日全脑DSA: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(图2)。检查后讨论决定行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堵术。

图2 脑DSA

直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 (2010年10月3日)

10月7日患者全麻下行“直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”(图3),术后给予抗血管痉挛、脱水、补液、保肝、脑保护、改善微循环、支持、神经营养等治疗,后给予加强肢体活动及功能锻炼等治疗,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好转,但表情尚淡漠,自主语言仍少,觉醒时间延长。患者面部逐渐出现一定表情,他人协助下可床边活动,病情好转于11月14日出院。

图3 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后 (2010年10月7日)

出院诊断:1.直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;2.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;3.高血压病3级(极高危);4.2型糖尿病;5.低钾血症;6.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;7.高脂血症;8.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;9.胆囊切除术后。

随访

患者表情意识逐渐好转,可简单对话。

专家点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老年重症多发性肌炎一例 下一篇:老年晚期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一例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