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男性,71岁,因“间断双下肢水肿2年余,加重伴胸闷5日”入院。患者近2年余间断出现双下肢对称性、可凹性水肿,偶可向上延至阴囊部水肿,伴胸闷、憋气、活动后气短,曾行心脏彩超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(室间隔、前壁)并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心尖附壁血栓不除外),全心扩大,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减低(LVEF最低至17%),应用抗血小板药物、卡维地洛改善心室重构、利尿等综合治疗,上述症状可减轻。近5日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次加重,静息状态下感胸闷,曾有一过性意识丧失,持续1~2分钟。无明显胸痛。
既往史:冠心病,缺血性心肌病,陈旧性高侧壁、前壁心肌梗死;高血压2级(极高危);2型糖尿病;血脂异常。
入院查体:BP 150/90mmHg,神清,精神可,皮肤巩膜无黄染,唇甲无明显发绀,双颈静脉略充盈,双肺呼吸音低,双肺底闻及少许湿啰音,心界向左扩大,心率76次/分,心尖部心音低钝,未闻明显杂音、附加音及心包摩擦音。腹软,无压痛,未及包块,肝脾肋下未及,双下肢对称性、可凹性水肿,无杵状指趾。
辅助检查:
血常规:白细胞7.2×109/L,中性粒细胞75.4%↑,血红蛋白150g/L,血小板153× 109/L。
血生化:电解质正常,ALT 37U/L,AST 47U/L,肌酐124μmol/L↑。
心肌酶谱:CK 316U/L,CK-MB 40U/L,TnT 0.65~1.3ng/ml。
血气分析:pH 7.411,PaO2 95.6mmHg,PaCO2 28.4mmHg↓,BE-5.3mmol/L↓。
心电图(图1):窦性心律,ST-T改变。
心脏超声:提示全心扩大,左室前壁及室间隔运动幅度明显减低,肺动脉高压,LVEF 32%。

图1 心电图
心肌核素(图2):左室多节段心肌缺血或无血供;全心扩大;左室壁运动普遍低下或无运动,LVEF 21%。

图2 心肌核素扫描
肠道B超:盲肠及紧连升结肠壁增厚伴局部淋巴结肿大,降结肠近脾曲壁局限增厚。
肠镜提示升结肠可见侧向生长的结节集聚型绒毛样息肉病变,表面有自发性出血现象,质脆易出血。
盆腔CT提示近段升结肠可见软组织团块状影,大小约5cm×4cm,边缘不规则,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。
患者既往有冠心病、缺血性心肌病、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,射血分数最低至17%,此次因全心衰竭入院,入院后监测心肌酶、TnT升高,考虑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,结合心电图诊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(NSTEMI),给予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、低分子肝素抗凝、他汀调脂及稳定粥样斑块,ACEI(福辛普利)、β-受体阻滞剂(卡维地洛)、扩张冠状动脉、控制入量、利尿、胰岛素控制血糖等治疗,心绞痛症状及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。住院期间因发现CA125增高,肠道B超提示肠壁增厚伴局部淋巴结肿大,肠镜提示升结肠恶性肿瘤可能性大。考虑患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起肠梗阻,需限期手术切除肠道占位。但患者同时存在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,心脏功能极差,根据患者有陈旧心梗病史,影像学检查多发室壁运动减低,心肌核素提示左室多节段血供,估测患者冠状动脉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,血运重建的机会小,暂予内科药物保守治疗。在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及与家属沟通后,决定行结肠癌手术。行全麻腹腔手术风险高,经过麻醉科、内科、普外科、ICU等多科讨论,外科认为术中出血风险较大,故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,并予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,术前12小时停用抗凝药物。手术过程顺利,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大出血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。结肠肿瘤术后病理:回盲部黏液腺癌(菜花状),肿瘤大小4cm×4cm×1cm,已浸透肌层达浆膜,脉管内未见瘤栓,两断端未见肿瘤,肠周淋巴结肿瘤转移(0/21)。术后继续抗血小板治疗、调脂、降压、降糖治疗,后好转出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