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男性,82岁。因“突发左侧肢体无力、口角右歪及双眼向左注视不能3天”于2006年6月9日入院。患者于6月6日中午12时左右无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,身体向左侧歪斜。查体:血压134/75mmHg,心率84次/分,律不齐。神志模糊,双眼向右侧凝视,左侧肢体瘫痪。头颅CT示右侧额、颞、顶叶大面积梗死(图1)。

图1 右侧额、颞、顶叶大面积脑梗死
既往史: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5年,阵发性房颤病史1年,曾服用 “盐酸普罗帕酮、盐酸胺碘酮、盐酸维拉帕米”等药物治疗,房颤发作时口服 “阿替洛尔,盐酸胺碘酮”,症状减轻。曾服用双嘧达莫50mg,阿司匹林50mg抗血小板治疗,2005年停用阿司匹林,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。2005年诊断高血压2级(极高危),使用缬沙坦降压治疗。
入院诊断:1.急性脑梗死(右);2.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房颤动;3.高血压2级(极高危)。
入院后予以脱水降颅压、抗血栓、营养神经、保护胃黏膜、抗感染、左颈外静脉大静脉置管营养支持等治疗。发病后急性期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(波立维)75mg每日1次,达肝素钠(法安明)5000U每12小时1次(2006年6月9日~6月13日)抗血栓治疗5天,头颅CT(2006年6月13日)示散在小斑点状渗血灶,停硫酸氢氯吡格雷和达肝素钠,继续营养神经等治疗。2006年6月24日头颅CT示渗血加重(图2)。2006年7月6日渗血明显吸收减少,脑水肿逐渐消退,中线复位,脑室出现。2006年7月29日渗血基本吸收,脑水肿不明显(图3)。发病后一直卧床,先后发生肺部感染三次,急性心功能不全二次,贫血、低蛋白血症、肠道菌群失调等,并因急性呼吸衰竭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,均经治疗好转,成功拔除气管插管。发病后3个月(2006年9月9日)突然寒战、高热(T 40.2℃)。自左颈外静脉置管内吸引出3cm×0.1cm大小线形沉积物一条。血常规:WBC 18.4×109/L,N 0.82%。床旁血管超声:左颈外静脉内导管中部外壁附壁血栓;左颈内静脉内陈旧血栓(图4)。血培养及大静脉穿刺点分泌物培养:鹑鸡肠球菌。

图2 梗死灶内可见斑片状渗血

图3 病灶内渗血基本吸收

图4 左颈外静脉内导管中部外壁附壁血栓(21.7mm×1.6m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