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女性,71岁。因“反复胸闷,胸痛3年,加重1天”于2013年9月6日入院。患者无诱因出现胸闷、胸痛,外院冠状动脉造影示:左主干末端狭窄80%,前降支开口狭窄80%,回旋支开口狭窄90%,右冠近端狭窄50%,诊断为冠心病,不稳定型心绞痛。行冠状动脉动脉旁路移植术(主动脉-前降支,主动脉-对角支)并规律服用阿司匹林、他汀类及硝酸酯类等药物,症状明显减轻。3个月前再次出现胸闷、胸痛,冠状动脉CTA提示冠状动脉近端中重度狭窄(估计狭窄程度>75%),左主干管壁不规则并钙化,管腔中度狭窄(估计狭窄程度50%~75%),回旋支管壁不规则,可见钙化影,管腔重度狭窄(估计狭窄程度>75%),升主动脉-前降支桥血管闭塞,主动脉-对角支通畅,予以治疗,具体不祥,1天前因上述症状加重收住院。
既往史:20年前诊断为高血压,最高180/100mmHg,口服“依那普利、苯磺酸氨氯地平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”等药物治疗,血压110~130/70~85mmHg。10年前发现血脂高,予以“普伐他汀钠、吉非罗齐”等药物治疗,血脂控制不详。无糖尿病。
入院查体:血压120/78mmHg,颈软,双侧甲状腺不大,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啰音,心率78次/分,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杂音,腹平软,肝脾肋下未及。双下肢无水肿。入院时心电图见图1。
入院诊断:1.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;2.高血压病3级(极高危);3.高脂血症。

图1 入院时心电图
入院后给抗血小板、降血压、降血脂、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。辅助检查结果如下:
肌酐96.4μmol/L,甘油三酯4.92mmol/L,肝功能、电解质及心肌酶均正常。
超声心动图:CABG术后,双心房增大,三尖瓣中度反流,二尖瓣轻度反流,左室舒张功能减低。
2013年9月9日冠状动脉造影示:左主干末端狭窄约80%,前降支开口狭窄80%,回旋支及钝缘支中段狭窄99%,钝缘支粗大,右冠管壁近端狭窄60%。根据造影结果建议行CABG术,请心外科会诊拒绝第二次CABG术,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拟对回旋支行PCI术,但导丝无法通过钝缘支病变远端,术后肌酐114.9μmol/L,肌钙蛋白1.81ng/ml(高于正常参考值)。术后心电图见图2。多次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高于正常,超声心动图示:左室下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,双心房增大。考虑介入损伤冠状动脉致心肌梗死,给静滴硝酸异山梨酯、替罗非班及肝素等治疗,症状不缓解,2013年9月13日血肌钙蛋白3.04ng/ml,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(intra-aortic balloon pump,IABP),同时持续静脉应用肝素维持,患者症状明显缓解,9月17日肌钙蛋白升至6.15ng/ml,考虑与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,予抗血小板、抗凝等治疗;血小板由184×109/L下降至54×109/L(9月28日),予输注血小板等治疗,在撤除IABP后恢复正常;于2013年9月18日合并肺部感染,最高体温38.9℃,白细胞最高17.32×109/L(9月27日),先后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、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+利奈唑胺、替考拉宁、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治疗,并应用无创呼吸机改善通气,肺部感染治愈。10月2日病情好转,10月5日撤除IABP,10月7日下地活动,10月21日出院,随访至今坚持用药治疗,无不适。

图2 PCI术后反复出现心绞痛时的心电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