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miliar adenomatous polyposis,FAP)为5号染色体上APC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并具有高度恶变倾向,携带该基因突变的患者表现为结肠息肉病,部分患者还患有肠外疾病如:上皮样囊肿,硬纤维瘤等。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仍是预防性的手术治疗,而腹腔镜技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已成熟应用于临床,且优势明显。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有:严重腹泻、大便失禁、吻合口漏、吻合口狭窄、输尿管的损伤、十二指肠损伤等。
患者,女,39岁,因“反复便血伴里急后重10年余”入院。
患者自10年前偶然发现大便带血,近5年便血加重并伴有腹痛、 腹泻;近半年出现头晕、乏力,渐进性加重,自觉体重下降明显。既往史:曾行开腹剖宫产手术。
体格检查:神清,精神差,重度贫血,皮肤黏膜苍白,腹平软,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,未及明显包块,无肌紧张,肝肾胰脾未触及。贫血貌。
实验室检查:RBC 2.56×1012/L,HGB 62g/L。
胃镜:慢性浅表性胃窦炎
肠镜:从直肠至回盲部,全结肠可见无数大小不等的息肉样隆起,最大约4.5cm×5cm,质中,易出血。病理为:黏膜慢性炎伴部分腺体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,未见黏膜肌(图1)。

图1 肠镜报告:全结肠多发性息肉
钡剂灌肠摄片:提示“全结肠多发性腺瘤型息肉病,全结肠密布大小不等的息肉,最大约6cm”。
诊断: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
(一)手术过程
在完善术前准备(备皮、肠道准备)后,行腹腔镜下新径路全结肠切除+改良式新型回肠J形袋肛管吻合术(图2)。

图2 术后大体标本(黏膜面)
术后病理:全结肠切除标本:结肠多发性腺瘤型息肉病;送检肠管长110cm,黏膜面弥漫分布管状绒毛腺瘤,直径0.1~5cm,大部分区域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;阑尾及部分回肠未见病变累及,结肠周找见淋巴结43枚,均呈反应性增生,回肠周未找见淋巴结,送检(直肠残端及回肠吻合口残端)均未见病变累及。
(二)术后情况
术后第2天通气;术后1周左右大便每日10次左右。术后1周开始,每日晨起如厕,进行排便训练,采用前倾姿势,尽量一次排尽;白天有便意时,通过各种方法转移注意力,加强对大便的忍耐能力,借此训练患者肠道的延伸性,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,形成条件反射;术后10天左右,指导患者有便意时立即如厕,防止大便失禁。
该患者术后1周左右出现进食后上腹痛,经保守治疗3天后缓解。
外科手术治疗只去除了FAP的一个靶器官,根本原因并未去除,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其他肠外病变如硬纤维瘤,因此对FAP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检查及随访是必不可少的。
术后随访(3个月):患者全身营养状况良好,无排尿功能障碍;诉大便每天3~6次,多为成形软便,每次便前均有便意感;肛门指诊未见异常;复查血常规、腹盆腔超声检查未见异常。
术后随访(12个月):患者全身营养状况良好;诉大便每天2~4次,多为成形软便,每次便前均有便意感;复查肠镜未见异常;期间共发作急性胃肠炎4次(经补液后好转)。
术后随访(24个月):患者全身营养状况良好;诉大便每天1~3次,多为成形软便,每次便前均有便意感;复查肠镜未见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