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一例复杂克罗恩病治疗的经验体会
一例复杂克罗恩病治疗的经验体会
作者
翟兢
案例诊断
克罗恩病,不全性机械性肠梗阻,慢性肠穿孔,腹腔脓肿,重度营养不良,低钾血症
导读

克罗恩病(Crohn’s disease,CD)并发不全性肠梗阻,重度营养不良,在此基础上又出现肠穿孔,腹腔感染,脓毒症,难以进行有效的术前准备,需要在短期内进行手术治疗,但手术风险巨大。针对本例患者伴有的多种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,预期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,在围术期、手术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,手术后的肠瘘等并发症得到比较好的管控,患者得以恢复。

病例简介

患者,男性,41岁,主诉“反复腹部隐痛不适、黏液便4年,腹痛、腹胀加重2个月”入院。

患者2008年4月,因“腹部胀痛”行电子肠镜检查,病理诊断:克罗恩病;全消化道造影检查,发现病变主要位于末段回肠和回盲部。服用美沙拉秦(艾迪莎)、中药治疗后症状缓解约2年,以后间隔不等时间腹痛、黏液便反复发作,多次、多家医院住院治疗,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。2012年10月出现腹痛、腹胀,进食后加重,逐渐消瘦,腹部CT和腹部平片提示不全性低位肠梗阻,多次因“肠梗阻”入住消化内科,胃肠减压等治疗后腹痛、腹胀等暂时缓解,但缓解间隙期逐渐缩短;2014年4月19日,因不能进食,右下腹痛,发热最高达39.5℃由内科转入我科。

体格检查:消瘦,贫血貌,体重:38.8kg,体质指数(BMI):11.99kg/m2。专科检查,腹部视诊:舟状腹,可见胃肠型和肠蠕动波;触诊:腹部软,右侧下腹部压痛,扪及一约8cm大小包块,压痛、质地硬,活动度差,边界不清;叩诊:腹部呈鼓音,无移动性浊音;听诊:肠鸣音活跃,闻及高音调气过水音;直肠指诊:肛门外观正常,直肠空虚,未扪及异常,指套无血染。

影像学检查:X线立位腹部平片示低位小肠梗阻(图1)。

图1 立位腹部平片:小肠大量阶梯状液-气平面

腹部CT:低位小肠梗阻,右侧下腹部炎性包块、包裹性脓肿,肿瘤不能除外,慢性肠穿孔(图2、图3)。

图2 肠管聚集包裹形成腹腔感染、脓肿,其中可见气体,表明有肠穿孔

图3 腹部CT:小肠扩张,积液积气,回盲部肠管粘连成团,肠壁水肿,周围软组织水肿

实验室检查:血红蛋白(Hb):80g/L,白蛋白(ALB):23.8g/L,前白蛋白:35g/L,白细胞:4.0×10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:47.4%,粪检潜血(+),钾:2.54mmol/L,钠:135.8mmol/L,钙:1.85mmol/L,CEA、AFP、CA199等肿瘤标记物正常,肝肾功能正常。

初步诊断:

克罗恩病

不全性机械性肠梗阻

慢性肠穿孔

腹腔脓肿

重度营养不良

低钾血症

临床决策分析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术前治疗

1.禁食、胃肠减压

转入我科后即予以在DSA下插入三腔管行胃肠减压,胃肠减压后腹胀明显缓解。

2.抗感染治疗

采用头孢曲松钠和替硝唑静脉注射抗感染治疗,前5天体温逐渐下降,但第6天再次出现体温升高达39℃,第7天出现畏寒,体温升高达39.5℃。

3.营养支持治疗、纠正内稳态失衡

因患者存在肠梗阻,经三腔管试行肠内营养支持,20ml/h泵入5%GNS,腹胀不能耐受,故行肠外营养支持(PN)。总能量按照25kcal/kg·d,蛋白质供给量1.5g/kg·d。热:氮比为120~140∶1,脂肪提供了40%~50%非蛋白热量,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、微量元素,每天液体总量2500~3000ml,所有营养物质置3L袋内经中心静脉途径泵入,同时纠正低钾血症。每天输注白蛋白20~40g,纠正低蛋白血症至血白蛋白30g/L以上停止,每天检测电解质、血糖变化。

4.入院后发现患者血压收缩压在70~90mmHg之间,舒张压在30~50mmHg之间,心率:

70~90次/分,尿量1500~2000ml/d,精神、意识状态正常,可自由活动,无明显休克表现,低血压考虑与重度营养不良有关,未予特殊处理。

经以上处理1周后,血白蛋白上升至32g/L,血电解质恢复正常。但体温一直未能正常,右侧腹部包块无明显变化,右下腹部压痛无好转且逐渐加重,出现明显畏寒,发热超过39.5℃,故决定急症手术。

(二)手术过程

气管插管,全麻下手术,右侧经腹直肌切口进腹,术中见大网膜包裹回盲部,末端回肠粘连成团并与右侧髂窝粘连,分开腹壁与肠管之间的粘连,见约30ml混浊脓液流出,吸出脓液后,见小肠穿孔直径约0.5cm。分离小肠粘连,见末端回肠约50cm肠壁明显纤维化、狭窄,距回盲部约30cm处有一狭窄环,小肠穿孔位于狭窄环上方。距回盲部约100cm处以上约30cm小肠壁稍僵硬,水肿,有蠕动,其余小肠明显扩张,肠管壁增厚但柔软,蠕动正常。回盲部和囊尾明显水肿,其余结肠和腹内脏器未扪及明显异常。切除回盲部和明显纤维化的末端回肠约55cm,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,用25mm环形吻合器行回肠-升结肠端-侧吻合,结肠残端用直线形闭合器关闭,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加强吻合口。经胃造口插入肠排列管至回肠末端行小肠内排列术,屈氏韧带下约10cm空肠造口插入12号导尿管行空肠造口备术后肠内营养支持。吻合口旁置入2根腹腔双套管引流。PDS线关腹。

(三)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的治疗

1.术后血压变化

术后第1~5天血压仍然较低,收缩压在70~90mmHg之间舒张压在30~50mmHg之间,心率:50~90次/分,尿量40~120ml/h,精神、意识状态正常,虽然血压较低,但无休克表现,考虑与长期营养不良,心血管功能低下有关,故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。术后6天血压开始逐渐升高,术后7天恢复正常,收缩压稳定在110mmHg左右,舒张压稳定在70mmHg左右,心率维持在70次/分,24小时尿量维持在1500ml左右。

2.吻合口瘘的治疗

术前预期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性较大,术中在吻合口旁前方和后方各放置一根腹腔双套管,主动引流,术后1~5天冲洗引流液清亮,术后第6天发现冲洗引流液混浊,引流出肠液(图4),但腹部无明显压痛,体温正常,主要处理措施是加强双套管护理,发现粪渣堵塞引流不畅时及时处理,保持引流通畅,使漏出的肠液即刻被引出体外。

图4 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,引流液含肠液。患者消瘦,切口愈合不良,经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支持

3.术后营养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

营养物质供应量同术前,计算患者每日营养物质生理需要量和丢失量,先予以肠外营养(PN),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(EN)。术后第2、3天开始,经空肠造口输入5%GNS500ml/24h,采用营养泵24小时匀速输注,20ml/h开始,无不适后逐渐增加速度和量,术后第4天空肠造口输入5%GNS 1000ml/24h,术后第5、6天空肠输入5%GNS500ml+能全力500ml,术后第7天5%GNS500ml+能全力1000ml,EN不足部分由PN补充,术后第8天达完全EN,每天空肠输入能全力1500ml。术后3天开始排气、排便,术后第5天自由饮水,术后第7天拔除肠排列管。营养支持早期,每天监测血电解质变化,期间出现低钠,低钾血症,予以及时补充纠正,7天后每2~3天监测血电解质变化,因肠道长期禁食,慢性肠梗阻导致肠黏膜萎缩,肠道屏障功能受损,肠内营养支持早期出现一过性发热,轻度腹泻等情况,未做特殊处理,自行缓解。患者术后第6天开始出现肠液外溢,考虑到腹腔双套管引流通畅,肠液未在腹腔内蔓延,吻合口位于回肠末端,故继续使用肠内营养支持。术后15天腹腔引流液逐渐减少,20天双套管冲洗引流液清亮,造影显示吻合口已愈合,拔除双套管。

预后

患者术后20天左右虽然可以进食,鉴于术中发现小肠中段存在病变,故继续予以肠内营养支持,同时服用美沙拉秦治疗克罗恩病,3月后恢复自主进食,解稀便,体重较入院时增加1.5kg;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,自主进食,排气排便正常,体重增加到52kg。

经验与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专家述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吻合口漏的综合处理——限制性液体治疗在围术期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:十二指肠水平部肿瘤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经验与体会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