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经多次手术解决粘连梗阻及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例
经多次手术解决粘连梗阻及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例
作者
康振华
案例诊断
回盲部双腔造瘘术后,结肠冗长症,直肠炎
导读

本病例中患者病史复杂,病程中经历数次手术,但仍反复出现梗阻表现,进一步检查发现有慢传输型便秘,最终经肠粘连分解及全结肠切除治愈梗阻,但术后又出现切口裂开,局麻下修补数次无效,又行全麻下切口疝修补术最终痊愈。

病例简介

患者,女性,36岁,以“反复梗阻行回盲部造瘘术7个月,为求回瘘”于2011年10月入我科。

患者于12年前在某医院行开腹阑尾切除术,10年前在某市级医院行剖宫产手术,3年前在某市级医院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。患者8个月前因腹痛、腹胀伴停止排气、排便在长春某医院诊断“肠梗阻”行肠粘连松解术,术后7天再次出现腹痛、腹胀,排气、排便停止,保守治疗28天后再次行剖腹探查术,探查见小肠与小肠、结肠、腹壁广泛粘连,全结肠扩张,给予回盲部双腔造瘘术,术后患者正常进食,造瘘口排便正常,现患者为求回瘘来我院。

体格检查:腹部可见术后瘢痕,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,无明显腹肌紧张,听诊肠鸣音正常。右下腹可见双管造瘘口,血运良好,造瘘口通畅,直肠指诊未触及明显异常(图1)。

全腹部CT:符合回盲部造瘘术后,余未见明显异常(图2)。

直肠肛管测压:肛管静息压、肛管收缩压、直肠静息压、直肠排便压未见异常(图3)。

结肠三维重建:提示结肠冗长(图4)。

图1 入院体检所见:腹部可见术后瘢痕,右下腹可见双管造瘘口,血运良好,造瘘口通畅

图2 入院时全腹部CT

图3 肛管静息压、肛管收缩压、直肠静息压、直肠排便压

图4 入院时结肠三维重建图

心电图、胸正位片、腹部平片、生化检查:未见异常。

肠镜检查诊断:直肠炎。

全腹部彩超:肝、胆、胰、双肾、脾未见异常。

临床诊断:回盲部双腔造瘘术后,结肠冗长症,直肠炎

术前讨论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于2011年11月7日手术,术中见小肠与小肠广泛粘连,降结肠、乙状结肠轻度扩张,术中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。行右半结肠加部分回肠切除术(图5)。

图5 入院后手术切除的右半结肠及部分回肠

(二)术后情况

术后第3日开始排气,术后第5日出现排便,进半流食,术后第8天出现腹痛、腹胀,排便、排气减少,行腹部平片示:肠梗阻(图6),按炎性肠梗阻治疗,给予行胃肠减压、补液(卡文1440ml)、生长抑素、丙胺酰谷氨酰胺等对症治疗,病程中密切观察血常规、肝功、离子等变化保守治疗,92天后梗阻症状未见好转,疼痛加重。多次腹部平片检查提示肠梗阻。

图6 术后第8天腹部平片提示肠梗阻

我院给予结肠慢传输试验。结论:慢传输试验阳性(图7)。

在保守治疗92天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,术中见腹腔内小肠、结肠和腹壁广泛粘连,距离十二指肠悬韧带190cm粘连成团(图8),决定切除粘连处小肠和结肠,行小肠直肠吻合术。术后保留小肠1.8m。

图7 术后结肠慢传输试验,结果为阳性

图8 术后92天行剖腹探查术所见

预后

术后给予抗感染、对症、营养支持、应用乌司他丁、谷氨酰胺、生长抑素、血浆、白蛋白等。术后第4天患者排气、排便,进食后无腹痛、腹胀,切口愈合良好,术后第19天出院。

术后半年患者出现切口疝,局麻下行皮肤及皮下组织缝合数次,均再次裂开,后经全麻下无张力切口疝修补而最终痊愈(图9)。

图9 切口疝及无张力切口疝修补术

经验与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专家述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胃癌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经验与体会 下一篇:乙状结肠单腔造瘘口坏死后反复修补经验与体会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