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胆道探查术后T形管致胆管梗阻的诊治
胆道探查术后T形管致胆管梗阻的诊治
作者
李江
案例诊断
胆总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,胆管炎,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
导读

胆道探查术是胆道外科最基础和常见的手术之一,通常均需留置T形管,作为术后早期胆汁流出的通道。然而,T形管的留置本身亦可能产生相应的并发症,如过早脱出或拔出产生的胆漏,T形管断裂以及T形管留置不当阻碍胆汁引流等。虽然上述情况大多可以避免,但实际临床工作中仍时有发生。

病例简介

患者,男,64岁,因“腹痛3天伴皮肤黄染,发热2天”入院。

患者3天前饱餐后感上腹胀痛,自行服用“胃药”腹痛、腹胀加重,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及发热,经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并胆管梗阻,慢性胆囊炎并多发结石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。

体格检查:一般情况良好,皮肤巩膜中度黄染,无贫血貌,腹平软,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,无肌卫和反跳痛,肝区叩击痛(+),右肋缘下可触及约3cm×3cm肿大触痛之胆囊底,Murphy征(+),体温38℃。

既往史:既往体健,否认手术,肝炎等传染病史,否认慢性病史。

实验室检查:

(1)血常规:白细胞计数9.8×109/L,中性粒细胞比例75%。

(2)肝功能:总胆红素119μmol/L,结合胆红素89μmol/L,谷丙转氨酶95U/L,谷草转氨酶91U/L。γ-GT 775U/L,AKP 891U/L。

影像学检查

上腹部MR+MRCP:胆囊炎伴胆囊结石,胆总管结石伴胆总管扩张(图1)。

图1 上腹部MR+MRCP示胆囊内多发结石伴胆囊肿大,胆总管下端结石伴胆总管扩张

诊断:

(1)胆总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,胆管炎;

(2)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。

临床决策分析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患者在全麻下,右旁正中切口,开腹胆囊切除+胆道探查术,胆道镜下网囊取出胆总管下端嵌顿结石(图2),术毕留置22号T形管于胆总管引流。术中特殊情况:术中胆囊三角区域炎症加重,误把胆总管当做胆囊管游离至十二指肠球部,而后发现为胆总管,再次游离三角区,找到胆囊管后切除胆囊。

图2 经胆总管切开处取出结石

(二)术后情况及手术并发症

患者术后3天黄疸明显减退,T形管引流金黄色胆汁400~500ml/d,血TBIL下降至45μmol/L。但仍然感腹胀,并出现短暂伴随肠蠕动的绞痛,听诊腹部可闻及肠鸣音6次/分钟,考虑为术前肠胀气和术后肠蠕动恢复不良,行灌肠后,患者解大量稀便后腹胀明显缓解,而后开始进食。术后第4天患者恢复良好,无腹胀,但T形管仅有胆汁60ml,同时T形管内大量絮状物质,考虑感染的坏死物质排出,造成引流不畅。故以生理盐水40ml低压冲洗T形管,冲洗后回抽无胆汁抽出,认为胆管下端通畅,胆汁已流入肠道,遂接引流袋观察。术后第5天患者再次感右上腹胀痛,体温升高至38℃,T形管引流胆汁约20ml,血TBIL:90μmol/L,巩膜黄染较术后头三天明显加深,腹部平坦,肝区叩痛,考虑胆道存在梗阻可能,遂行T形管造影,推入泛影葡胺钠顺畅,动态观察胆管全程显影,下端通畅,造影剂顺利排入肠道,但胆总管向T臂的中央处汇聚缩窄(图3)。考虑为留置T形管位置不当导致胆总管梗阻,再次以生理盐水冲洗后接引流袋重力引流。次日T形管引流量约20ml胆汁,黄疸消退不明显,而后3天T形管引流波动在20~60ml/d,血TBIL波动在78~90μmol/L。术后第9天,考虑T形管窦道已形成,拔出T形管,经其窦道进入胆道镜,见留置T形管处胆总管后壁突入T臂中央的管孔嵌顿的痕迹(图4),其上下端均能顺利进入肝内外胆管,证实该患者是因为T臂对应侧胆管壁嵌顿入T臂中央引流孔导致术后胆管梗阻。以取石网囊导丝做引导,留置无臂T形管引流胆汁,次日引流出胆汁600ml,行造影胆道通畅(图5),而后黄疸逐渐消退。

图3 T形管造影见T形管上下胆管均显影,T臂中央处胆管缩窄

图4 留置T形管处胆总管后壁突入T臂侧

图5 经再次留置的无臂T形管造影,胆道通畅

预后

术后第16天复查血TBIL 36μmol/L,夹闭T形管无不适,带管出院。术后30天返院复查,无黄疸,血ALT:27U/L,TBIL:19μmol/L,拔出T形管。术后2月复查MRCP,胆道通畅(图6)。

图6 术后2月MRCP见胆道通畅

经验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专家述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仅保留尾状叶的肝左右叶切除术经验与体会 下一篇:乌司他丁治疗高龄患者梗阻性黄疸术后再发黄疸的经验与体会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