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量肝切除是切除肝脏的范围达到或超过肝脏三叶,切除体积占到肝脏的70%以上,是肝脏切除术中切除肝脏量最大的手术;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高达33.3%,明显高于一般肝切除。
此例患者因长期肝内胆管结石,肝脏左右叶萎缩、纤维化、硬化,尾状叶代偿性增生、肿大,最终行仅保留尾状叶极量肝切除;其手术方式的选择、术中的决断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,是对术者胆识、能力、心理素质的多重考验。
患者,男性,57岁,以“反复上腹部疼痛10年,加重伴全身黄染1月余”入院。
患者10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,为间歇性疼痛,偶有恶心、呕吐症状,发作时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好转,近1个月来腹痛加重,渐进性全身皮肤黄染,腹部B超提示:肝胆管多发结石;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。
体格检查:神志清楚、精神差,巩膜、皮肤、黏膜重度黄染,腹部软,右上腹压痛,无反跳痛及肌紧张,Murphy(-),肝区叩痛,移动性浊音(-),肠鸣音4次/分,双下肢无水肿。
实验室检查:WBC10.3×109/L,中性粒细胞比例(NE%)89.8%,总胆红素(TBIL)210.0μmol/L,结合胆红素(DBIL)159.0μmol/L,ALT 100U/L,AST 69U/ L,γ-GT 608U/L,ALP 262U/L,ALB 34g/L,PT 9.9秒,PT% 115%。
腹部B超:肝左右叶萎缩并肝内胆管结石;胆囊缩小,胆囊炎。
MRCP:提示胆囊炎,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并扩张,上中下段胆总管内未见梗阻性病变(图1)。

图1 MRCP示胆囊炎,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并扩张,上中下段胆总管内未见梗阻性病变
初步诊断:肝胆管结石Ⅱb型(弥漫型伴有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)
慢性胆囊炎
阻塞性黄疸
肝功能不全
剖腹探查:左右半肝萎缩、纤维化、胆汁淤积、肝硬化
切除胆囊:炎症、萎缩
探查胆管:左右肝胆管梗阻,尾状叶胆管通畅
右半肝切除:一次阻断第一肝门20分钟
左半肝切除:二、三次阻断肝门共15分钟
尾状叶胆管空肠Roux-Y吻合
充分引流后关腹
术后10天内病情逐渐好转,能进食,下床活动,复查肝功能好转,胆红素下降。(WBC15.0×109/L,NE%89.4%,TBIL 136.8μmol/L,DBIL 103.3μmol/L,ALT 573U/L,AST 535U/L,γ-GT 155U/L,ALP 147U/L,ALB 24g/L)。
感染:术后第10天患者发热,最高体温39.0℃,腹腔引流液培养提示:肺炎克雷伯杆菌,对症给予美罗培南治疗1周后好转,体温控制。
肝功能不全:术后第10天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加重,TBIL 242.8μmol/L,DBIL 180.8μmol/L,ALT 23U/L,AST 35U/L,γ-GT 126U/L,ALP 129U/L,ALB 28g/L。给予加强保肝治疗同时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,补充白蛋白。之后多次复查肝功,胆红素仍有所升高,但胆汁金黄色、量逐渐增多,精神、饮食有所好转,应家属要求,术后25天带管出院。
出院前复查:WBC16.1×109/L,NE%88.3%,TBIL 324.7μmol/L,DBIL 244.3μmol/L,ALT 33U/L,AST 40U/L,γ-GT 341U/L,ALP 478U/L,ALB 27g/L。
术后2月返院拔管,恢复良好。
术后1、2、3年随访复查:患者无不适症状,体重增加,工作生活正常,患者满意。
术后3年肝功能:TBIL 20.4μmol/L,DBIL 6.2μmol/L,ALT 55.1U/L,AST 31U/L,γ-GT 209U/L,ALP 195U/L,ALB 43g/L;术后复查CT(图2,图3)。

图2 术后复查CT图像

图3 术后复查CT图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