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胆管探查术后反复消化道出血、腹腔出血、消化道瘘的治疗经验与体会
胆管探查术后反复消化道出血、腹腔出血、消化道瘘的治疗经验与体会
作者
杜锡林,陈安,杨涛
案例诊断
梗阻性黄疸,胆总管结石,胆囊结石伴胆囊炎
导读

简单的胆管探查术后,患者却陷入了反复消化道出血、腹腔出血、消化道瘘的痛苦。在考验和挑战面前,我们又该如何把握,消化道出血、腹腔出血的手术时机、处理方式及消化道瘘的治疗等问题,如何通过正确的选择、精心的治疗,使患者摆脱病痛,正是此病例所要探讨的,更重要的是,讨论过后,也许我们会有共同的想法:医学,从来都不简单!

病例简介

患者,男性,41岁,因“上腹疼痛伴皮肤、巩膜黄染1周”入院。

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,呈持续性钝痛,不伴恶心、呕吐,无发热,伴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,腹部B超提示:胆囊大小正常,图像考虑慢性结石性胆囊炎,胆总管内径增宽并结石,肝内胆管扩张,门诊以“胆总管结石,胆囊结石伴胆囊炎”收入我科。发病以来精神可,进食量减少,大小便正常,体重无明显减轻。

体格检查: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,腹平坦,未见肠型及蠕动波,无腹壁静脉曲张,左上腹可见长约20cm陈旧性手术瘢痕,腹软,剑突下、右上腹压痛,无反跳痛、肌紧张,Murphy征阴性,全腹未触及包块,肝肋下未及,肝区叩击痛阳性,双肾无叩痛,移动性浊音阴性,肠鸣音3次/分。

既往史:1999年行脾切除术,2009年因“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”入院保守治疗。

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:WBC 5.61×109/L,中性粒细胞比例65.94%;肝功能:TBIL 285.3μmol/L,DBIL 206.4μmol/L,ALT 130U/L,AST 53U/L。

上腹部CT:胆囊结石并胆囊炎,胆总管下段可疑片状稍高密度影,不除外泥沙样结石,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上段扩张,脾区及腹膜后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,考虑种植脾,左肾上盏点状结石,肝、胰未见明显异常。

诊断:梗阻性黄疸;胆总管结石;胆囊结石伴胆囊炎。

临床决策与分析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患者于(2013年6月6日)全麻下行“胆囊切除+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+T形管外引流术”,术中因腹腔粘连较重,手术按照既定方案进行,总耗时2小时45分,出血量:约300ml,术后给予抗感染、保肝、补液支持等治疗,术后患者恢复良好,T形管引流通畅,术后TBIL、DBIL逐渐降低,术后第10天分别降至125μmol/L、97.9μmol/L,T形管引流通畅,每日引流量达400ml,患者术后第10日出院。

(二) 术后情况及术后并发症

1.上消化道出血

患者出院后第5天(2013年6月22日,上次术后半月),因饮食不当后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,伴恶心、呕吐1次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量较多,含少量咖啡色样物,非喷射性,呕吐后症状缓解,伴大汗,面色苍白,就诊于我院急诊科,测血压90/60mmHg,予对症治疗后好转,遂收入院。查体:右上腹切口愈合良好,T形管引流通畅,固定良好,剑突下轻度压痛,余腹部查体未及明显异常。

病情变化:再次入院后10小时,患者出现呕血,暗红色,量约300ml,解柏油样便约500g,查体:心率112次/分,血压90/60mmHg,呼吸:22次/分,睑结膜苍白。血常规:HGB 47g/L,HCT14.4%;肝功:TBIL 26.9μmol/L,ALB 14.4g/L,ALT 58U/L,AST 33U/L。

初步诊断:上消化道出血。

一般治疗:给予心电监护、胃肠减压(观察出血、注入冰盐水+肾上腺素),输血、补液、抗休克,止血、抑酸、抑酶。

手术治疗:预约胃镜提示:胃腔内较多鲜红色血性液,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可见一动脉持续活动性出血,钳夹止血效果不佳,遂于(2013年6月23日)全麻下行“剖腹探查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止血、十二指肠造瘘、胃-空肠吻合术(术中胃镜再次确定出血点,放置空肠营养管至吻合口远端)”。手术时间:8小时,出血量:约5600ml,术中输血:红细胞悬液20U,血浆900ml,冷沉淀6U,术中输液:6300ml,术后给予消炎、止血、抑酸、营养支持等治疗。

2.胃黏膜广泛弥漫性出血

患者二次止血术后第1天,精神差,心率波动于110~130次/分,血压波动于(90~100)/(50~60)mmHg,胃肠减压引流出鲜红色血性液体约800ml,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淡红色液体约260ml,复查HGB 58g/L,HCT17.8%。

分析:

(1)消化道活动性出血(应激性溃疡出血?动态观察);

(2)大量失血、输血致凝血机制异常?(凝血系列基本正常)。

于(2013年6月24日)当日在全麻下再行(第三次手术):“剖腹探查、胃溃疡出血缝扎止血术(术中胃镜于胃底部见胃黏膜广泛弥漫性出血改变)”,手术时间:4小时15分,术中出血:1500ml,术中输血:红细胞悬液17U,血浆700ml,冷沉淀16U,血小板10U,术中输液:2300ml。

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,转入ICU,给予纤维支气管镜(吸痰),抗感染、更换抗生素(肺部感染、腹腔引流物培养为大肠埃希菌及屎肠球菌、盆腔引流物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),输血纠正贫血,输注凝血因子(纠正凝血机制),保肝、补液支持治疗。

3.切口感染

患者第三次术后第4天(2013年6月29日),生命体征平稳,心率90~100次/分,血压(110~120)/(65~70)mmHg,WBC3.97×109/L,中性粒细胞比例76.8%,HGB117g/L,HCT35.3%,已拔除气管插管,一般状况良好,经口进肠内营养液500ml,肺部感染好转,于术后第5日(2013年6月29日)转入普通病房。2天后拔除腹腔引流管,换药见切口红肿,黄色混浊分泌物,考虑切口感染。

4.切口裂开、消化道瘘

于第三次术后第7日(2013年7月2日),换药探及腹膜裂开,裂口处见消化液及胆汁流出,考虑切口裂开、消化道瘘。处置:两根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,禁食、水,抑酸、抑酶、补液营养支持治疗,加强换药,保护创面。

5.胃十二指肠末梢分支动脉出血

于第三次术后第8日(2013年7月3日),负压吸引管内引出暗红色血性液约300ml,含胆汁,心率由95次/分升至130次/分,血压由110/75mmHg降至80/50mmHg,HGB由128g/L降至109g/L,HCT由40.4%降至34.1%,给予抗休克、抑酸、抑酶等治疗。动态观察3小时,血压、心率难以维持,遂床旁自原切口裂开处行腹腔纱布填塞止血,填塞后病情有所好转。填塞术后24小时再次出现血压下降,HGB进行性下降,遂于当日局麻下行:“腹腔相关动脉DSA+栓塞术”,术中见:超选择至胃十二指肠动脉,高压注入适量造影剂行正位DSA,胃十二指肠动脉有一分支血管走行紊乱,动脉晚期可见造影剂外溢,遂将SP导管超选择至出血分支动脉,将适量造影剂与吸收性明胶海绵粉混合后行栓塞术,术毕造影出血分支动脉未再显影,将SP导管超选至肠系膜上动脉,高压注入适量造影剂行正位DSA,肠系膜上动脉走行正常,未见造影剂外溢,手术顺利,栓塞效果满意。

术后诊断:DSA符合胃十二指肠末梢分支动脉出血征象。经积极治疗,于介入术后第8日,复查血常规,WBC、中性粒细胞均正常,HGB123g/L,HCT37.4%,停用抗生素,嘱患者逐步下床活动。

6.吻合口瘘口(唇样瘘)

随着肠内营养逐步加强,十二指肠造瘘管引流量逐步增加至每日1200~1400ml,T形管引流胆汁量每日约50ml,切口裂开下方可见吻合口瘘口(唇样瘘),周围肉芽组织逐步生长。2013年10月13日,经积极治疗111天后,患者腹腔引流管拔除,吻合口瘘与腹壁切口之间形成窦道,并置入蕈伞型引流管,引流通畅,十二指肠造瘘管引流通畅,经肠内营养管全肠内营养,保证每日热量所需(2000ml/d)。一般状况良好,无发热,无腹胀、腹痛等不适。于2013年10月15日,全麻下行:“胃肠吻合瘘口切除、远端胃大部分切除、近段空肠切除、胃肠吻合术、回肠憩室切除术”,手术顺利,术后安返病房。术后给予抗感染、营养支持等治疗。

7.肺炎,急性呼吸衰竭

2013年10月17日(术后第一天),患者出现胸闷气短,以“肺炎,急性呼吸衰竭”转入ICU,气管插管、呼吸机辅助呼吸,雾化吸入等对症支持治疗,3日后拔除气管插管,转回普通病房,复查:WBC17.35×109/L,中性粒细胞比例84.45%,HGB139g/L,HCT43.8%,肝、肾功基本正常。

8.腹腔感染

左侧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褐色液体约500ml,右侧引流管引流出褐色液体约50ml,十二指肠造瘘管引出胆汁样液体约300ml,腹腔引流液培养提示多重耐药菌,大肠埃希菌,根据药敏试验,应用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。

9.腹腔出血

2013年10月24日(术后第9天),患者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鲜红色血性液体约200ml,胃管引流出鲜红色血性液体约300ml,心率130次/分,血压90/60mmHg,输血、补液治疗后,查HGB82g/L,HCT30.1%。2013年10月25日(术后第10天),血压难以维持,输血后血红蛋白无明显上升,腹腔引流液明显增加,考虑腹腔内出血,预约急诊腹腔相关动脉DSA。2013年10月25日,局麻下行:“腹腔相关动脉DSA+栓塞术”。DSA显示:肝右动脉发出胃十二指肠动脉,胃十二指肠动脉未见明显增粗,走行欠规则,于动脉期一小分支可见造影剂外溢影。膈动脉走行欠规则,于动脉期一小分支可见造影剂外溢影,肠系膜上动脉未见明显异常。将SP导管经RH导管头端分别超选择至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膈动脉,再将适量吸收性明胶海绵粉与造影剂混合,于上述动脉行栓塞术。术毕DSA示未见造影剂外溢,原动脉血流通畅。诊断:DSA影像考虑腹腔出血。

10.胃肠吻合口瘘

腹腔出血术后转入ICU,病情稳定,复查血常规HGB107g/L,HCT31.7%,腹腔引流管引流量增大,量约2000ml/d,考虑胃肠吻合口瘘,2天后转入普通病房。给予积极营养支持治疗,保持引流通畅,腹腔引流管引流量逐步减少。2013年11月2日切口中段出现皮下渗液,置管引流。

腹壁创面情况:

病情变化:

2013年11月24日拔除腹腔引流管,切口处粪袋保护,引流20ml/d;

2013年12月11日消化道碘油造影提示无造影剂外漏;

2013年12月18日经口进肠内营养液,逐步减少营养管滴注量,腹壁各瘘口逐渐愈合;

11.上消化道出血

2014年1月5日患者解少量柏油样便,大便潜血(+),急查血常规:HGB83g/L,HCT26.3%,较前明显减低,考虑上消化道出血,处置:胃肠减压、禁食水、止血、抑酸、抑酶等,症状好转,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,恢复饮食。2014年1月15日出院,住院时间:205天。

12.消化道持续出血(胰十二指肠下动脉、脾胃动脉远端出血)

2014年8月17日(第三次入院),主诉:腹胀伴黑便1天。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,解黑便1次,量较少,无其他特殊不适,为求诊治来院,查体:腹壁各引流管口均愈合良好,切口中段窦道口直径约0.5cm,少量渗液。血常规:HGB108g/L,HCT34.2%,大便常规潜血(+),予心电监测、胃肠减压、抑酸、抑酶、止血等治疗,观察4小时,复查血常规HGB80g/L,HCT26%,血压逐渐下降至85/55mmHg。

诊断:考虑消化道持续出血。治疗:2014年8月17日局麻下行:“腹腔相关动脉DSA+栓塞术”,DSA显示:脾胃动脉异常增粗,迂曲,远端可见异常染色,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支增粗逆行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交通,可见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远端造影剂异常染色。肠系膜下动脉及分支未见明显异常,将C管分别置入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及脾胃动脉,分别灌注稀释后的尖吻蝮蛇血凝酶各3U,术毕DSA示: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远端异常染色减淡,血流速度明显减慢,再将SP导管超选择置于脾胃动脉,将适量吸收性明胶海绵行栓塞治疗,术毕DSA示:脾胃动脉远端异常染色消失,血流速度明显缓慢。

术后继续给予胃肠减压、抑酸、抑酶、止血等治疗,患者病情逐步稳定,于2014年9月1日出院,住院时间:15天。出院后患者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腹腔出血等症状,一般状况良好,腹壁各瘘口、引流管口均良好愈合,患者恢复正常生活。

预后

患者因“上腹疼痛伴皮肤、巩膜黄染1周”首次入院,此后15个月内,先后三次住院,行8次手术治疗,总住院时间235天,最后患者恢复良好,一般情况良好,无明显不适。

经验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专家述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补救性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经验与体会 下一篇:仅保留尾状叶的肝左右叶切除术经验与体会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