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胆道探查取石术后胆道出血的诊治经验与体会
胆道探查取石术后胆道出血的诊治经验与体会
作者
何敏,陈炜
案例诊断
胆总管下段结石,Ⅴ、Ⅷ段肝内胆管及左肝管肝内胆管结石(中华医学会分型Ⅱb型)
导读

胆道探查术后胆道出血是胆道手术的严重并发症,产生原因较多,临床处理较为棘手,如不能及时明确出血部位,采取正确处理策略,常会危及患者生命。

病例简介

患者,女性,67岁,因“反复中上腹胀痛4个月”入院。

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痛,向腰背部放射,伴恶心、呕吐,无畏寒、发热,B超及CT诊断为“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”,为进一步治疗收治入院。

体格检查:神清,体温37℃,皮肤巩膜无黄染,腹部软,无压痛,无反跳痛,腹部未及包块。

既往史:1995年行胆囊切除术。

实验室检查:

血常规:白细胞计数3.39×109/L,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5.3%。

肝功能:总胆红素22μmol/L,结合胆红素19μmol/L,谷丙转氨酶19.5U/L,谷草转氨酶29.9U/L,G-GT 164U/L,碱性磷酸酶294U/L。

影像学检查:

(1)上腹部增强CT

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伴胆管扩张,胆囊已切除(图1)。

图1 上腹部增强CT

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伴胆管扩张,胆囊已切除(箭头所指处为结石)

(2)上腹部MRI+MRCP

胆囊切除,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下段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(图2)。

图2 上腹部MRI+MRCP

胆囊切除,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下段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

诊断:

胆总管下段结石

Ⅴ、Ⅷ段肝内胆管及左肝管肝内胆管结石(中华医学会分型Ⅱb型)

临床决策分析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治疗过程

(一)手术过程

患者在全麻下行“胆总管切开+胆道镜下微爆破碎石+肝内外胆管取石+T形管外引流术”,术前制订的“Ⅴ、Ⅷ段肝段切除术”因术中只要解剖游离肝脏,患者即出现血压及心率均持续下降,无法完成肝周韧带的游离,最终选择行胆总管切开+胆道镜下微爆破碎石+肝内外胆管取石。术中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胆道,因患者肝内胆管狭窄未予以解决,存在肝内胆管结石残留与复发的风险,故留置T形管,为术后胆道镜复查及取石保留通路。

(二)术后情况及手术并发症

患者术后第2天肠功能恢复,拔除胃管后进食流质,第3天进食半流质,进食后无明显不适。术后每日T形管引流量约400ml,金黄色,术后肝功能正常。术后第11天,患者在无外力牵拉T形管等情况下突发T形管内持续引流出鲜红色血性液体约800ml,无凝血块,无呕血与黑便。即刻予以卧床制动、扩容、静脉输注酚磺乙胺、氨甲环酸、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(邦亭)等止血药,同时予以冰生理盐水+去甲肾上腺素、经T形管冲洗胆道,同时行腹腔B超及腹部CT检查排除腹腔内出血,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变化,经保守治疗后,出血很快控制,出血后12小时T形管即引流出金黄色胆汁。距第一次出血后第4天,患者再次出现T形管内引流出1000ml鲜红色血性液体,即刻HR 120次/分,BP 80/50mmHg,因生命体征不稳定,遂急诊行DSA,胆道切开放置T形管处发现胃十二指肠动脉一分支见造影剂外溢(图3),将该分支动脉弹簧圈栓塞,出血立刻停止。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可,生命体征平稳,未见T形管继续引流出血性液体,顺利出院。

图3 患者第二次出血时DSA

预后

患者于术后1个月顺利出院,出院后两周行T形管造影示胆道通畅,带T形管随访2个月,未再有出血。

经验体会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专家述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肝脏术后难治性乳糜漏的治疗经验与体会 下一篇:肝胆胰术后胃瘫伴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经验与体会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