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管肿瘤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肿瘤,因其发生部位的不同,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,肝外胆管癌又分为肝门部胆管癌(Klatskin瘤)和远端胆管癌。近年胆管癌发病率有所上升,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结构,早期诊断率极低,甚至有些进行过胆道手术而术中遗漏的胆管癌病例存在,特别对于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,有时因术后出现黄疸而怀疑胆管癌,甚至再次手术前无法鉴别是胆道损伤还是胆管肿瘤,此时不仅给患者带来再手术的痛苦,而且也给医生带来很重的心理负担,因此,在处理胆管结石、特别是在急诊的情况下,需要慎重探查,避免遗漏。
患者,女性,65岁,因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2个月,上腹部疼痛伴眼黄尿黄1月余”入院。
患者于2个月前因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在当地医院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(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,LC)术,术前无明显黄疸表现,影像学检查仅提示胆囊结石(图1),术后1个月时常出现上腹部饱胀隐痛不适,近期出现巩膜黄染和尿色黄。

图1 LC术前的MRCP
体格检查:皮肤巩膜中度黄染,腹部未触及包块,右上腹深压痛,无肌抵抗和反跳痛,肝脾肋下未及。
实验室检查:总胆红素125.57μmol/L,结合胆红素92.7μmol/L,CA19-9 560.66U/ml。
影像学检查:
胃镜:提示十二指肠肠壁可见部分可吸收钛夹,未见上消化道明显溃疡(图2)。
CT:提示肝内胆管扩张,胆总管中断,管壁增厚伴狭窄,动脉期可见轻度强化(图3)。
MRCP:提示肝内胆管扩张,胆总管中段梗阻(图4)。

图2 胃镜下在十二指肠肠壁可见部分塑料钛夹

图3 CT提示胆总管中段管壁增厚伴狭窄

图4 MRCP提示胆总管中段梗阻伴肝内胆管扩张
(一)手术过程
经过术前评估及营养支持后,排除手术禁忌,行剖腹探查术,术中探查见胆囊管残端位置有3枚钛夹,其中一枚穿破十二指肠肠壁,粘连处胆管触及一个3cm×1.5cm肿块(图5),行根治性胆管癌切除+钛夹取出+十二指肠肠壁修补+十二指肠造瘘+胆管-空肠Roux-en-Y吻合,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。

图5 术中图片提示胆总管中段一硬性肿块
(二)术后诊断
1.胆管中段的低分化腺癌。
2.十二指肠损伤。
3.LC术后。
(三)术后情况
术后恢复良好,黄疸减退,肝功能恢复正常。术后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。术后带十二指肠造瘘管出院,术后1个月肿瘤科行常规化疗。
术后进行常规化疗,随访一年半,患者一般情况良好,未见局部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