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肠吻合口漏是胆肠吻合术后常见且严重并发症之一,通常与手术技巧、胆道局部炎症水肿及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有关。严重的吻合口胆漏可引起腹腔感染、大出血、吻合口梗阻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对胆肠吻合口漏进行及时诊断,正确处理,促进漏口早日愈合,具有重要意义。
患者,女性,53岁,因“胆总管囊肿术后腹腔引流胆汁5个月”于2014年10月29日入院。
患者5个月前因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(Ⅰ型)”行胆总管囊肿切除+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-en-Y吻合术。术后1周出现腹痛、发热、黄疸等腹腔和胆道感染症状,腹部CT发现腹腔积液,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出胆汁样液体,上述症状很快消失。此后进行性消瘦,进食油腻后腹泻,解白陶土样大便,腹腔引流胆汁800~1000ml/d。发病后,患者食欲下降,体重下降23kg。
体格检查:T:36.8℃,P:72次/min,R:16次/min,BP:110/60mmHg,BMI 17.48kg/m2,皮肤巩膜无黄染、无苍白,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,心肺查体无阳性体征,腹平软,无压痛、反跳痛和肌紧张,未及包块,右上腹引流管窦道开口直径约1cm,可见金黄色胆汁流出,上次手术经右侧腹直肌切口,瘢痕长约10cm。
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、血生化、凝血功能均正常。
MRCP:肝内胆管扩张(图1)。

图1 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
经腹腔引流窦道行造影:肝内胆管扩张,造影剂向腹腔外溢,胆肠吻合的肠管不显影。
诊断:
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漏
胆肠吻合口狭窄
营养不良
(一)术前胆漏引流和营养支持
X线引导下经腹腔引流窦道向肝管左右分支放置胆道引流管各一根,收集胆汁使得胆漏局限化(图2),放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和胆汁回输(图3)。术前准备4周,NRS2002<3分。

图2 经腹腔引流窦道向肝管左右分支放置胆道引流管收集胆汁

图3 放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和胆汁回输
(二)手术过程
于2014年12月10日,全麻下行胆肠吻合口翻修术。术中探查:原胆肠吻合口被纤维瘢痕组织替代,原吻合肠袢闭锁,仅残留长约2cm。术中解剖肝门部瘢痕组织,分离显露吻合口胆管残端并探查明确各肝内胆管分支无狭窄和结石,切除原胆肠吻合口瘢痕,整形和拼缝胆管吻合口(图4),重建胆管空肠Rouxen-Y吻合。术中胆肠吻合口未放置支撑管内引流,吻合口下方和左肝下放置腹腔引流管各一根。手术顺利,耗时4小时,出血量约250ml,未输血。

图4 胆管吻合口整形和拼缝
(三)术后情况
术后3天内低热,常规给予禁食、抗感染、补液支持治疗,术后第4天体温恢复正常,肛门恢复排气,开始进食流质,术后第七天解出黄色大便。
(四)术后并发症
1.并发症的发现
术后第9天,患者出现右上腹胀痛,发热,无黄疸,大便正常。查体:体温39℃,右上腹饱满,有压痛,肝肾隐窝和左肝下腹腔引流无异常。血常规:WBC 19.9×109/L;中性粒细胞比例90%,血生化正常。腹部CT:右上腹切口外下方包裹积液。
2.临床分析及决策
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右上腹胀痛,发热,右上腹饱满,压痛,血常规WBC升高,腹部CT见右上腹切口外下方包裹积液,考虑术后吻合口漏可能大,但腹腔引流管无胆汁样液体引出,故决定B超定位下穿刺确定上腹部包裹性积液性质。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墨绿色稠厚胆汁样液体200ml,确诊为吻合口漏。
此时可选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(PTCD)联合腹腔引流的非手术治疗和再次手术探查。手术探查:治疗严重胆漏的最安全方案,除适用于慢性迁延不愈的胆漏外,还适用于胆漏不局限,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的情况。PTCD:通过PTCD造影可以进一步明确胆漏的位置、大小和范围,还可以作为内引流,降低吻合口腔内压力,联合有效的腹腔穿刺引流,可以控制局部炎症和感染,促使漏口自行闭合,适用于早期病情较轻的胆漏。本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胆漏并且形成局限性包裹,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,故先尝试非手术治疗。
3.处理过程
积极抗感染、营养支持等治疗的同时行PTCD,术后20天复查CT上腹部包裹性积液明显缩小,术后1个月复查CT基本正常。
患者术后1个月留置PTCD导管出院,术后2个月后复查正常后拔管,术后1年电话随访健康状况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