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介绍
患者,男性,18岁。以发现双侧下肢畸形14年加重4个月伴随双侧小腿疼痛收入院。患者于4岁时被父母发现双侧大腿畸形,到当地医院就诊,当时没有给予明确诊断。认为患者年龄太小,无法治疗,未予处理。大约10岁时,左侧大腿畸形明显,当地医院就诊,诊断为左侧大腿“慢性骨髓炎”,给予刮除植骨手术。手术后伤口痊愈,但是左侧大腿畸形没有纠正。后双侧大腿和小腿畸形逐渐加重。入院前4个月,双侧小腿于行走时疼痛,并且逐渐加重,行走困难。为了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。既往有左侧“肱骨骨折”病史,给予保守治疗后骨折痊愈。
专科检查:双侧髋、双侧膝、双侧大腿和小腿明显畸形(图1)。左侧大腿中段有手术切口瘢痕。双侧髋关节外展明显受限,屈伸尚好。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在畸形位屈伸良好。膝关节和踝关节无明显红肿。左侧上臂下段畸形,局部无压痛,肩关节和肘关节活动良好。

图1 术前外观
X线提示:双侧股骨和胫腓骨严重畸形,骨质呈现磨砂玻璃样改变(图2、图3)。双侧肱骨、左侧尺骨近端骨质也呈现磨砂玻璃样改变,左侧肱骨下段骨折畸形愈合。

图2 术前下肢全长片

图3 术前股骨、胫骨侧位(或斜位)片
化验检查: 血常规和常规生化检查正常。
诊断要点
患者为青少年,病史较长,查体见到双侧下肢严重畸形,影像学可以见到股骨、胫腓骨、双侧肱骨和左侧尺骨近端呈现磨砂玻璃样改变。诊断:多发型纤维异样增殖症,四肢弯曲、旋转畸形。
治疗原则
治疗原则:原发病无法治疗。使用环式外固定器固定矫正大部畸形,改善关节和骨骼内压力,缓解疼痛、改善下肢外观。治疗结束后保护患肢预防畸形发展。
外固定设计:使用全环式外固定器。根据术中情况,决定环式外固定器结构。小腿以全环为主,大腿远端使用全环结构、近端使用组合结构外固定器。
治疗过程
(一)手术设计
按照下肢机械轴线,以胫骨踝关节面为基础,首先找出畸形平面,确定截骨平面(图4)。股骨和胫骨需要楔形去除部分骨质,腓骨在弯曲侧,只需要进行横行截骨即可。

图4 手术截骨设计
因右侧畸形较轻,左侧畸形较重,截骨矫形后必然会造成左侧肢体短缩,所以,右侧采用截骨矫形,环式外固定器固定;左侧截骨矫形结束后要进行肢体延长,均衡双侧下肢长度。因小腿延长并发症较大腿少,所以,肢体延长以左小腿为主。
股骨和胫骨、腓骨的旋转畸形,利用截骨术一次性矫正。
(二)治疗过程
患者双侧严重畸形,截骨矫形需要多个切口进行,且股骨矫形不能使用止血带,出血会较多,所以左右侧下肢手术分次进行。
为外固定安装方便,首先进行股骨截骨矫形固定,然后进行胫骨和腓骨矫形固定。
于椎管内麻醉下行右侧手术。首先进行股骨双段截骨,矫正旋转畸形后环式外固定器固定,而后,行腓骨中段横行截骨和胫骨双段截骨,矫正旋转畸形后行环式外固定器固定(图5、图6)。术后应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。手术后3 天起床上活动患肢。

图5 右侧术中X线片

图6 右侧术后外观
2周后,再次于椎管内麻醉下行左侧手术。首先行股骨双段截骨,矫正旋转畸形后,具有延长功能的环式外固定器固定,而后,行腓骨中段截骨和胫骨双段截骨,矫正旋转畸形后行具有延长功能的环式外固定器固定(图7、图8)。术后治疗同前。

图7 左侧术中X线片

图8 左侧术后双侧外观
术后早期床上活动患肢,术后10天行左股骨和胫骨延长。左下肢手术后2 周开始保护下下床站立,术后1个月可自行辅助活动(图9)。

图9 术后1个月辅助下站立外观
术后1个月,左股骨截骨线已模糊,一截骨处有大量骨痂形成(图10)。术后2个月,双侧胫骨截骨线模糊,左大、小腿延长架延长3cm,胫骨延长约1cm,股骨未见延长(图11、图12),随后停止股骨延长。术后3个月,双股骨截骨线显示不清或更加模糊(图13);右胫骨截骨线已显示不清,左胫骨延长2cm,延长架已延长4cm(图14),停止胫骨延长。术后6个月,双侧股骨和胫骨截骨线已全部显示不清(图15、图16),拆除外固定器。

图10 术后左侧股骨、胫骨X线片

图11 术后2个月,双侧胫骨正位片

图12 术后2个月,双侧胫骨侧位片

图13 术后3个月,双侧股骨正位片

图14 术后3个月,双侧胫骨侧位片

图15 术后6个月,外固定拆除前双股骨正位片

图16 术后6个月,外固定拆除前双胫骨正位片
治疗过程中,常规针孔护理,未发生针孔感染。拆除外固定器前后均保持保护下辅助下床行走。
随访结果
术后1年随访,生活能自理,穿衣后外观尚可(图17),功能良好(图18)。X线下骨骼畸形大部矫正(图19),外观右侧肢体仍存在较明显的畸形(图20)。

图17 术后1年随访外观

图18 术后1年随访下肢功能外观

图19 术后1年随访X 线片
A. 股骨;B. 右胫骨

图20 术后1年随访,下肢裸露外观
术后2年,电话随访,下肢畸形略有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