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介绍
患者,男性,27岁,主因右小腿开放骨折术后伤口感染,骨、软组织缺损1周就诊。1周前患者因车祸而致右小腿开放骨折,在当地医院给予急诊清创、开放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,术后伤口出现感染,给予抗感染、清创等治疗,不见好转,遂来笔者所在医院。入院查体: 右小腿前面软组织大面积坏死,大量脓性分泌物,异味严重,右足血运好,右足趾不能背伸,右足感觉存在。血常规示: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均高,X线片示:右胫骨干粉碎骨折,骨缺损17cm,外固定架固定,有成角畸形(图1)。
入院后多次清创,彻底去除一切坏死组织,行细菌培养及确定敏感药物,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抗生素治疗。3周后,感染控制。
感染控制后1周,行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,皮瓣成活。

图1 胫骨骨折后骨感染、清创后遗留骨缺损17cm
临床诊断
1.胫、腓骨骨折术后感染(右,外固定)。
2.胫、腓骨开放骨折术后胫骨中上段缺损(右)。
3.小腿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后(右)。
4.腓总神经损伤(右)。
治疗原则
治疗原则:使用外固定修复骨缺损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;早期负重、促进愈合。
外固定设计:采用全环式外固定器。在胫骨远、近端各安放2只连杆连接在一起的全环,两组全环之间同样使用螺纹杆连接,穿针固定后保持胫骨长度和稳定支架;中间安放一只全环作为骨运输的滑动环。
治疗过程
皮瓣修复术后1个月,运用Ilizarov技术行骨运输治疗。先于胫骨远端干骺端上方进行截骨,然后,将外固定器套入小腿。分别在胫骨远近端对应处安放的2个全环的其中一个全环上穿2根2.5mm交叉骨圆针固定,另一环穿1枚骨圆针固定;在截骨游离段内、外侧穿2.5mm骨圆针斜行穿过胫骨,远端折弯后近端类似橄榄针形式固定在全环上(图2)。本例外固定制作,中段采用2个全环,其中之一为变径过渡环,无穿针意义。
术后9天行骨运输,每次0.25mm,4次/日,7个月后骨断端对合,9个月骨愈合(图3、图4)。

图2 缺损远段截骨运输手术中

图3 截骨运输手术后2个月
骨段运输治疗中,强调功能锻炼、预防并发症,但患者仍然出现了足下垂并内翻。18个月后,拆除外固定架(图5),继续功能锻炼、理疗,但足下垂改善不明显(图6)。X线片示:踝关节软骨面较好,足下垂非骨性阻挡(图7),且腓总神经支配肌肉已逐渐恢复。

图4 截骨运输手术后7个月

图5 运输手术后18个月胫骨延长段以及接触端均已愈合

图6 运输手术后18个月足、踝部畸形外观

图7 运输手术后18个月踝关节X线片,可见足下垂、足内翻,踝关节位置、间隙良好
2个月后,行Ilizarov外固定架矫正足下垂。在小腿中段和下端各安放一个全环并使用2.5mm骨圆针交叉穿针固定; 在足跟由内向外穿2.5mm骨圆针、前足部2.0mm骨圆针交叉穿过跖骨,行洞孔半环固定。将小腿全环和足部洞孔半环间使用关节轴和螺纹连杆连接,张力部位使用弹簧装置,完成手术(图8)。

图8 行足、踝部畸形矫正后外观
手术后第二天开始矫正畸形。早期3mm/d,中期2mm/d,后期1mm/d,一次完成; 同时逐渐矫正足内翻。术后2个月,畸形矫正(图9) ,矫正1.5个月后,去除外固定架(图10)。

图9 足、踝部畸形矫正1.5个月后

图10 矫正器拆除后
随诊结果
拆除矫正足下垂外固定架后9个月随访,患者双下肢等长,行走无跛行,膝关节活动好,踝关节背伸超过中立位,活动度约5°~0°~15°,足下垂未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