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介绍
患者,男性,18岁,因骑摩托车摔入沟中导致左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,入当地医院急行清创、外固定架治疗。术后皮肤坏死,胫骨外露,伤口感染。
1个月余后行植皮术,浅表创面愈合,遗留胫骨外露感染。
受伤后11周行外固定架调整、外露感染胫骨切除、创面冲洗引流、伤口闭合术。伤口换药,1个月后伤口愈合。在治疗过程中,小腿大面积湿疹,以斑丘疹为主(图1)。后出院,自行治疗湿疹。

图1 小腿皮肤湿疹
伤后1年,湿疹愈合,以左胫骨大段骨缺损、下肢短缩收入院。查体全身情况好,左小腿有外固定架固定,小腿前侧瘢痕,短缩约3cm,外观畸形不显著。X线片胫骨缺损约6cm,向内成角约15°,腓骨重叠约3cm,均无连接(图2、图3)。
临床诊断
1.胫骨大段缺损、成角、短缩畸形(左)。

图2 术前片

图3 术前外观
2.腓骨骨折不愈合(左)。
3.小腿局部瘢痕(左)。
治疗原则
1.重建胫骨的连续性,恢复肢体的负重功能;早期负重、促进愈合。
2.恢复下肢长度(小腿)。
3.恢复下肢正常的负重力线,关键是恢复膝关节和踝关节两个关节间的平行和功能匹配,即消除成角和旋转畸形。
4.最终实现右下肢负重和行走功能。
外固定设计:采用双段截骨滑移使用全环式外固定器。在胫骨上、下端对应处各安放2个螺杆连接在一起的全环;上、下游离段对应处安放1个全环;用螺纹连杆连接中间4个全环,并使中间2个全环可滑动进行骨运输;前述连杆远端较长,使远端1组全环可向远端延长。
治疗过程
择期行环式外固定架固定,胫骨上、下端双段截骨运输术。
手术中首先行胫骨上、下端不全截骨;骨折恢复对线。安装外固定器,将其套入肢体外。在胫骨上、下端对应处各安放2个全环,在其中1个全环上通过胫骨交叉固定2枚2.5mm骨圆针,另一环上穿入1枚2.5mm骨圆针;上、下游离段对应处安放全环;各交叉穿过胫骨游离段固定1枚2.5mm骨圆针和1枚4.0mm半针;胫骨近端和远端2全环的1个全环上,有1枚针穿过腓骨(图4、图5)。
1周后,开始延长和骨运输。每次延长1/6mm,每白天4次,间隔2小时。用近端截骨产生的骨段进行骨运输修复骨缺损,用远端的截骨线先延长肢体纠正短缩畸形,肢体延长超过正常肢体长度约2cm时停止延长,改为向上滑动向近端靠近。最后两段骨运输至骨端接触不能继续滑动为止(图6)。

图4 术后片

图5 术后外观
4个月后行胫骨缺损端骨端修整,断端加压,植骨术(截下的胫骨碎成小骨粒植回骨折端,也用于腓骨的植骨),恢复肢体到正常长度。同时行腓骨骨折不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,去除硬化的骨端,克氏针固定使骨端接触,植入自体骨(图7)。

图6 胫骨延长、双段滑移结束后

图7 术后4个月胫骨断端处理、植骨,腓骨复位固定后
治疗期间,在拐杖保护下肢体尽可能完全负重。术后7个月余松开外固定螺丝,拐杖保护下,施行肢体无外固定下负重(图8)。负重1个月后拆除外固定,取出内固定,下肢完全负重。
随访结果
拆除外固定器3个月后复查,右下肢较健侧短缩约1cm,右踝关节背伸15°、屈曲45°。外观小腿轻度内翻畸形。X线胫骨连接良好,胫骨内翻约5°(图9~图11)。

图8 术后7个月拆除外固定前

图9 外固定器拆除3个月后复查片

图10 拆除外固定3个月后外观

图11 拆除外固定3个月后功能位外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