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介绍
患者,女性,19岁。因车祸致右上臂开放性骨折手术后伤口渗出2.5个月就诊。2.5个月前,患者乘坐摩托车发生车祸致右肱骨干开放性骨折。于外院行清创术和外固定架固定术,半个月后再次行清创术、皮肤缝合术。因术后伤口持续渗出合并肱骨缺损于2007年10月29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求治。患者一般情况好,情绪低落。
骨科检查:右上肢以单管状外固定架将分别位于肱骨和桡骨的2枚半针相连,肘关节处于屈肘30°位。肘关节背侧可见一横行7cm长瘢痕,肘关节外侧可见一个直径为1cm长的窦道,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(图1)。肘关节压痛并有空虚感,局部皮肤温度高。右手仅虎口部感觉麻木,诸手指血运、感觉和活动正常。右前臂无法旋转。右肩关节前屈45°、后伸30°、外展45°、内收30°。
术后2个月X线片:肱骨干远段缺失约5cm,肱骨髁间骨折以2枚克氏针固定,单管状外固定架分别将位于肱骨和桡骨的2枚半针相连。肱骨远折端向后方移位明显。对位对线欠佳(图2)。

图1 右上肢入院时外观

图2 伤后2个月X线片,右肱骨干远段缺失约5cm,肱骨远折端向后方移位明显。对位对线欠佳
临床诊断
1.肱骨开放骨折清创、固定术后(右,远段,外固定架)。
2.肱骨骨折术后感染(右,远段)。
3.肱骨骨缺损(右,远段)。
4.桡神经损伤(右,远段)。
治疗原则
使用清创术并利用重建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,治疗感染,为骨运输术做准备。尽量恢复患者的上臂长度,改善肘部软组织状态,为实施肘关节融合术打下基础。将肘部固定在患者要求的角度。二期实施骨运输术消灭缺损。
治疗过程和随访结果
就诊1周后,将原外固定架取出。3周后局部软组织条件好(图3),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实施肱骨重建外固定架置放术,左肘关节清创术。

图3 拆除原始外固定3周后外观
对肘关节进行清创术后,于肱骨中上段和中段分别置入2枚和1枚Schanz针,其中肱骨最近段的Schanz针位于肱三角肌附力点以远,以避免因限制三角肌的收缩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。肱骨中段的Schanz针位于钉夹的第3孔,将钉夹的第1孔空置,以避免因此针道感染影响日后在两钉夹之间实施截骨术。用肘部外固定架连接肱骨近段的2枚Schanz针与位于尺骨中段的2枚Schanz针,使得前臂位于中立位,肘部位于屈曲约90°(图4、图5)。
术后30天外观,肘部后侧面可见伤口接近愈合,周围无红肿(图6)。术后60天复查,肘部后侧面可见愈合,周围无炎症体征,患者感觉肘关节和前臂固定在此位置时持物有力,在使用键盘时略感不便(图7)。

图4 术后外观

图5 术后X线片

图6 术后30天外观

图7 术后60天复查
术后2个月余,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,在肱骨远侧钉夹的第1孔拧入一枚Schanz针,再在两个钉夹之间实施截骨术。术后10天开始骨运输术(图8)。

图8 截骨术后X线片
截骨术后1个月,骨运输术进行18天时复查,上臂中上段前方截骨部伤口甲级愈合,肘部无感染征象。按照患者的要求将肘部固定在屈肘约50°位。X线片示肱骨中上段交界的截骨端间间隙增宽近2cm(图9),增宽的距离与骨运输进行的天数相匹配,符合骨运输1mm/d的速度。

图9 截骨术后1个月外观和X线片
截骨术后4个月,骨运输术进行3.5个月复查,肱骨重建外固定架两个钉夹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加,上臂外形无畸形,肘部无炎症体征。外固定架固定牢固。截骨部间隙增宽,长度约10cm,截骨的两端依稀可见新骨形成影像。被运输的骨段相对于肱骨近段向外侧移位2cm,与尺、桡骨近端的距离为2cm(图10)。当日在透视下通过调整外固定架,对移位的骨段进行了调整复位。

图10 截骨术后4个月,外观和X线片
截骨术后9个月,X线片示:肱骨新骨形成,其直径与邻近的主骨直径相当。肱骨被运输的骨段与肱骨近段对位对线好。借助X线片右侧边缘上的标尺可以计算出新生骨的长度为11cm(图11)。肱骨运输术已经完全达到既定长度。此时,骨愈合指数为0.9m/cm( 9m/10cm),新生骨的坚实化还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。为了顺利完成肘关节融合术,必须改善肘部皮肤条件,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瘢痕可以满足女性患者对美观的要求。因此在新骨坚实化期间,对上臂和肘部实施皮肤扩张器置放术,而此时新生骨完全可以逐渐耐受皮肤扩张器的压力。为了有利于皮肤扩张器植入手术的顺利完成,将被运输的肱骨骨段上的2枚Schanz针拧出后行皮肤扩张术。

图11 截骨术后9个月X线片
截骨术后10个月,外观皮肤无感染(图12); 18个月,上肢外侧体位像:肘部外侧和后侧隆起处为皮肤扩张器,上肢被肘关节外固定架固定于屈肘约40°;肘部后、外侧于肘关节远、近皮肤已被各自的皮肤扩张器扩张(图13)。X线片显示骨折未愈合(图14)。愈合指数为1.6。

图12 截骨术后10个月外观

图13 截骨术后18个月,皮肤扩张9个月后外观

图13 截骨术后18个月,皮肤扩张8个月X线片
鉴于患者年轻(小于20岁),新骨已接近实变期末,可以使患者接受肘部骨端清理术,肘关节融合术,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和皮肤扩张器取出术,肘部瘢痕切除术,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手术。
手术以肘部为中心取外侧切口,显露并行骨端清理术后,暴露肱骨远端、尺骨鹰嘴(图15)。将肱骨远端与尺骨鹰嘴对合后,把预弯的重建接骨板置于肱骨和尺骨后方,以螺丝钉固定,肘部固定在术前患者要求的屈肘60°位(图16)。取出上臂远段后侧皮肤扩张器(图17)。切除肘部瘢痕,修整扩张的皮肤,冲洗伤口后(图18),缝合伤口。缝合后,可见肘部瘢痕组织已被清除,外观得到很大的改善( 图19);X线片显示位置良好(图20)。

图15 切口显露

图16 接骨板折弯、置放

图17 取出皮肤扩张器

图18 皮瓣转移,准备闭合创口

图19 创口闭合后

图20 术后肱骨、肘部和前臂X线片
患者行肘融合术后1周,心情舒畅,伤口愈合良好,肘部大部瘢痕被消除(图21)。

图21 肘融合术后1周外观
肘融合术后3.5个月复查。上肢伤口除肘部前外侧伤口有直径约2cm大小的黑色痂皮外,均愈合良好。手部诸指均屈、伸活动自如(图22),精神状态好(图23)。X线正侧位片肱、尺骨间骨折线不清,肱骨新骨成骨良好,接骨板、螺钉和Schanz针固定无松动(图24)。

图22 皮瓣转移术后3.5个月外观

图23 患者生活照

图24 接骨板固定后3.5个月X线片
接骨板固定后9个月拆除外固定。拆除外固定架后1个月,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良好。(图25)。正、侧位平片示:肱骨形态正常,肱骨中段新骨形成区骨质密度较前增加,接近相邻的骨质,肱骨与尺骨接触端之间骨小梁已经通过,骨折线消失,接骨板及螺丝钉固定稳定,肘部固定于屈肘60°(图26);CT显示骨折位置好,尚未愈合(图27)。

图25 拆除外固定架后1个月肩关节活动外观

图26 拆除外固定后1个月X线片

图27 拆除外固定后1个月CT重建
拆除外固定后2个月,肘后部原瘢痕皮肤已被正常皮肤所取代(图28);患者肘部外形,肩关节、前臂旋转和手部活动范围良好(图29)。

图28 拆除外固定后2个月肘部外观

图29 拆除外固定后2个月患肢功能情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