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病例 呛入塘水,高热伴双肺弥漫性病变、多发性脑部损害
病例 呛入塘水,高热伴双肺弥漫性病变、多发性脑部损害
作者
赵蓓蕾;施毅
案例诊断
双侧肺多发性脓肿伴曲霉感染;多发性脑脓肿;左心室肌壁间脓肿伴曲霉感染;
病情介绍

患者,女,73岁。因“咳嗽、胸闷、气促22天,发热13天”于2005年10月25日入院。既往体健,2005年10月3日遇车祸落入面积约40m2、水深约1m的乡村池塘中(塘中有较多水生植物,水质尚可无恶臭),呛入数口塘水及淤泥后被及时救起,其时神志清楚,有咳嗽(干咳为主)、胸闷、气促症状。2小时后当地医院体格检查:体温正常,口唇发绀,呼吸频率28次/分,两肺呼吸音粗,闻及干、湿啰音,右手呈刺刀样畸形,手腕肿胀、淤血,病理征阴性。胸部CT示两中下肺吸入性肺炎(图1)。

图1 10月3日胸部CT(肺窗):两中下肺散在分布的淡薄阴影,密度较低

头颅CT未见异常。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、糖皮质激素、抗感染、支持治疗及右桡骨手法复位固定等处理,病情逐渐好转,10月5日脱离呼吸机。10月7日胸部CT示肺部病灶增多,两上肺亦出现少量病灶(图2)。

图2 10月7日胸部CT(肺窗):肺部病灶增多、密度增高,呈小结节状,有“晕轮征”

10月12日开始发热,体温38℃左右,咳嗽、胸闷、气促等症状逐渐加重。10月13日肺部病灶进一步增多,形成明显的空洞(图3),10月17日空洞内可见“真菌球”(图4)。

图3 10月13日胸部CT(肺窗):两肺病灶明显增多,结节增大,出现厚壁空洞,空洞壁光滑,无液平面

图4 10月17日胸部CT(肺窗):空洞内出现“真菌球”样病变(箭头所指)

先后予亚胺培南/西司他丁、甲硝唑、头孢米诺等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。10月18日开始神志不清,10月19日头颅CT:右侧颞叶及额叶多发性脑部病灶,本院10月26日MRI结果与此相似,但病灶增多(图5)。

图5 10月26日脑部MRI:多发性脑部病变

10月19日血气分析

pH 7.409,PCO2 34.2mmHg,PO2 94mmHg,HCO3-21.6mmol/L;血生化:白蛋白/球蛋白=29.7/34.9,肝酶、尿素氮、肌苷、电解质、血糖等生化指标正常。10月23日血常规:WBC 7.7×109/L,N 84%,Hb 71g/L, PLT 99×109/L。

入院查体

T 38.8℃,R 30次/分,P 102次/分,BP 110/70mmHg,口唇发绀,两肺满布干湿性啰音。血浆β-D-葡聚糖32.8pg/m(l诊断阈值<20pg/ml),血清半乳甘露聚糖4.6(诊断阈值<1.5)。入院诊断:两肺吸入性肺炎,呼吸衰竭,右侧桡骨下端骨折。10月25日开始联合应用美罗培南、万古霉素、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及支持、对症治疗,于10月28日死亡。

尸体解剖

双侧肺多发性脓肿伴曲霉感染、多发性脑脓肿、左心室肌壁间脓肿伴曲霉感染、双侧肾脏多发性脓肿伴曲霉感染、多灶性肾组织梗死。左、右肺组织及胸腔积液真菌培养阴性。肺大体标本和镜下观察见图6、图7。

图6 尸体解剖:肺大体标本可见多发性灰白色病灶

图7 尸体解剖肺组织标本光镜检查:肺组织坏死,结构消失,可见大量曲霉菌丝(箭头所指)(HE×200)

重要提示

1.老年女性,无基础疾病;

2.吸入乡村池塘中塘水后发病,先有肺部病灶,后出现发热;

3.未及时抗真菌治疗,患者死亡;

4.经尸体解剖确诊为侵袭性曲霉感染(肺、脑、心、肾);

5.肺部病变影像学特点(动态观察):初期为吸入性肺炎表现,4天后迅速进展为两肺弥漫分布、大小不等的球形病灶,形成空洞,空洞内无液平面,第14天空洞内见真菌球;

6.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升高;

7.尸体解剖标本(肺、脑组织)未培养出曲霉。

析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参考文献

1.Greene RE,Schlamm HT,Oestmann JW,et al.Imaging findings in acute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:clinical signif cance of the halo sign.Clin Infect Dis,2007,44:373-379

2.吕沛华,赵蓓蕾,施毅.非培养方法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.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,2006,6:284-287

3.吕沛华,赵蓓蕾,施毅,等.1-3,β-D-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.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, 2007,30:31-34

上一篇:病例 咳嗽、咳痰伴间断发热1年,加重2个月 下一篇:病例 胸背部疼痛1年余,右上、下肢感觉减退4个月余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