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病例 发热、消瘦、双肺多发片状阴影伴空洞
病例 发热、消瘦、双肺多发片状阴影伴空洞
作者
况九龙
案例诊断
原发性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
病例摘要

病情介绍

患者,男性,26岁,因“发热、咳嗽、咳痰20余天”于2008年9月25日入院。患者于20天前外出苏州打工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体温38℃左右,不规则伴畏寒,有较剧烈咳嗽,咳少许黄脓痰。在当地退热及抗感染等治疗8天(具体用药不详),发热、咳嗽未见改善,体温上升,最高40℃,多在中午发生。于9月13日回到家乡江西玉山县住院诊治,胸部X 线平片及CT发现肺部阴影(图1,2),考虑肺炎。使用左氧氟沙星、阿奇霉素等药物抗感染治疗。

经过1周治疗,患者症状无缓解,9月19日胸部CT示两肺斑片状阴影,内可见空洞,病灶较前有进展(图3)。

图1 2008年9月13日胸部X线平片示两肺渗出性病灶,以下肺野明显

图2 2008年9月13日胸部CT示两肺上中下肺野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渗出阴影,病灶区可见空腔形成

图3 2008年9月19日胸部CT示病灶较前有进展,病灶增加,空洞增多

患者9月25日转我院,查血常规WBC 23.40×109/L,N 90%,多次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,再次胸部CT示两肺斑片状阴影,内见多发空洞。仍考虑肺部感染,给予“苯唑西林、哌拉西林”等药物治疗4天,患者痰转白,痰量有所减少,但仍剧烈咳嗽,不规则发热,体温高峰不降,并出现胸痛、胸闷,活动后气促。自发病以来,患者无盗汗、咯血,无心悸,无腹痛,无关节痛及皮疹等。精神差,饮食、睡眠尚可,大小便无异常。发病后体重下降约3~4kg。既往体健,无肝炎、结核病史,无烟酒嗜好,从事油漆和家庭室内装修工作8年。查体:T 39.8℃,P 102次/分,R 24次/分,BP 95/60mmHg。发育正常,偏瘦,神志清楚,步入病房,自主体位。全身皮肤无皮疹、出血点,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。胸廓无畸形,双侧呼吸运动对称,双肺呼吸音粗,可闻及散在低调粗糙干啰音及少许湿啰音。心率102次/分,律齐,未闻及杂音。腹平软,肝脾肋下未触及,腹部无压痛,双下肢无水肿。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。

最终诊断

原发性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。

重要提示

1.青年男性,平素身体健康,有长期木屑接触和家庭装修职业史;

2.急性起病,高热伴畏寒、咳嗽,咳少许黄脓痰,进行性消瘦;

3.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伴空洞形成,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;

4.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,肺部病变迅速进展;

5.肺组织活检病理提示有曲霉菌丝和孢子;

6.伏立康唑治疗有效。

治疗过程

诊治经过

入院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,G+耐药球菌感染可能性大,肺军团菌感染及结核病待排除。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,万古霉素0.5g q8h,左氧氟沙星0.4g q.d抗感染治疗及支持治疗,并积极完善病原学检查。痰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,未见抗酸杆菌,两次痰培养一次培养出霉菌(未鉴定到种)。血培养阴性。肝功能:白蛋白24.51g/L,球蛋白37.86g/L,酶学指标正常。血沉115mm/h。 血常规:WBC 18.20×109/L, N 90.1%。PPD试验阴性。HIV抗体阴性。C反应蛋白14.20mg/L。骨髓检查为轻度感染性骨髓象改变,未见病理细胞和寄生虫。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。3日后复查胸部CT示两肺上叶后段、下叶可见大片状、斑片状、结节状实变影,边界模糊,有支气管充气征,灶内可见多个不规则透亮区,大者约2.5cm×1.7cm,空腔壁厚薄不一,腔内未见气液平面,支气管通畅,未见狭窄,纵隔见肿大淋巴结,未见胸腔积液,肺部病灶进展(图4)。

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原学诊断,9月28日行支气管镜检查,镜下见气管及支气管黏膜肥厚,充血水肿,可见多量白色坏死物附壁,右肺叶支气管明显。各叶段支气管开口尚通畅,未见新生物及活动性出血(图5)。内镜诊断:肺结核并支气管内膜结核可能。行右下叶支气管刷检和右下叶支气管黏膜及肺活检。

支气管刷检未找到抗酸杆菌,在等病理结果之前,于9月28日停用万古霉素,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(异烟肼0.4g q.d,利福平0.45g q.d.,吡嗪酰胺0.5g t.i.d,链霉素0.75g,q.d)。患者体温无明显下降趋势,最高仍达39.8℃,仍咳少量黄脓痰,复查血常规:WBC 23.40×109/L,N 90.1%,考虑结核合并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如真菌等混合感染可能,联合亚胺培南/西司他丁、氟康唑抗感染治疗。10月3日病理报告示支气管黏膜上皮重度鳞状上皮样化生伴轻度异型增生,少量肺组织中肺泡间隔增宽,纤维组织增生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灶性坏死,炎性病变组织及坏死组织区见大量的曲霉菌丝及孢子(图6)。

此时患者仍有发热,高达40℃,感胸闷气短、咳嗽。依据支气管镜活检结果,考虑可能为原有肺部基础疾病(结核可能)合并真菌感染。于10月4日停用亚胺培南/西司他丁,继续予抗结核治疗及氟康唑抗真菌治疗。由于患者年轻,无基础疾病及HIV阴性,为了进一步寻找结核证据,于10月6日再次行支气管镜检查。肺活检病理除见大量曲霉菌丝及孢子,伴支气管黏膜及肺组织坏死外,未见结核病理征象。

图4 2008年9月27日复查胸部CT示两肺上叶后段、下叶可见大片状、斑片状、结节状实变影,边界模糊,有支气管充气征,灶内可见多个不规则形空洞形成,大者约2.5cm×1.7cm,壁厚薄不一,空洞内未见气液平面,支气管通畅,未见狭窄,纵隔见肿大淋巴结,未见胸腔积液,病灶仍在进展

治疗和转归

10月6日停抗结核及氟康唑治疗。改用伏立康唑静脉治疗,首日400mg q12h,继后200mg q12h。3天后改伏立康唑口服(每日200mg q12h)继续治疗。数天后患者体温有明显下降,波动在体温37~38℃,每日发热时间亦明显缩短,咳嗽、咳痰症状改善。继后一般情况改善,食欲、体重渐增。复查血常规WBC正常后出院,继续口服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,并告知患者定期随访。患者于2008年10月27日(抗曲霉治疗20天后)复诊体温恢复正常,体重增加近4kg,复查胸部CT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好转。伏立康唑应用4个月后停药,目前仍随访患者,一般情况均好。

图5 2008年9月28日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,镜下见气管黏膜多量白色坏死物附着,黏膜充血。右上叶支气管开口,右下叶支气管背段开口黏膜充血,可见白色分泌物附着,黏膜可见肥厚结节样改变

图6 2008年10月6日支气管黏膜及肺组织见炎性坏死组织及大量的曲霉菌丝(成45°锐角分支)及孢子

a.为HE×40;b.HE×100

析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参考文献

1.罗慰慈.现代呼吸病学.北京:人民军医出版社,1997:579

2.任剑飞,吴宏成,夏仃观,等.原发性侵袭性肺曲霉病2例.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,2003,26:654-655

3.Pauw BD,Walsh TJ,Donnelly JP,et al.Revised definitions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from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/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cooperative group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mycoses study group (EORTC/MSG)consensus group.Clin Infect Dis, 2008,46:1813-1821

4.Walsh TJ,Anaissie EJ,Denning DW,et al.Treatment of aspergillosis: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. Clin Infect Dis,2008,46:327-360

上一篇:病例 高热、咳嗽、脓血痰 下一篇:病例 反复咳嗽、喘憋20余年,加重伴咳痰1年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