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情介绍
患者,男性,59岁,电工。因“反复发热2个月余,咳嗽1个月”入院。患者2008年9月10日受凉后出现发热,以午后发热为主,晚上体温最高达39℃,第2天早晨自动热退,发热时没有明显畏寒、寒战,但出汗较多。3天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:WBC 3.8×109/L,N 80.5%,拟诊为“上呼吸道感染”,予阿奇霉素输液3天无效。9月22日查胸片正常,予青霉素480万U b.i.d静脉注射治疗3天后体温正常1周。2008年10月5日患者体温又上升到38.6℃,当地查血常规:WBC8.09×109/L,N 78.1%,予青霉素钠480万单位b.i.d输液3天后体温又恢复至正常大约3周。10月28日起患者出现了持续发热(最高为39℃)并伴有干咳。胸部CT(2008-10-29)未有异常发现。
10月30日改用阿莫西林/舒巴坦+左氧氟沙星输液5天无效,考虑患者可能为“非典型病原体感染”,予阿奇霉素0.5g/d静脉滴注5天无效,体温仍然高于39℃。查血常规正常,2008年11月14日抽血送我院行TB-ELISPOT试验呈阳性,纤维支气管镜无异常发现,患者自发病以来血细胞沉降率一直很快,最高达105mm/h。体重下降5kg左右。否认肺结核病史。2008年11月19日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。入院查体: T 37.2~39℃,P 105次/分,R 20次/分,BP 120/80mmHg。神志清醒,精神委靡,消瘦,贫血貌。皮肤巩膜无黄染,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,心肺(–)。腹软、全腹无压痛,肝脾肋下未及。实验室检查:肝功能ALT53U/L,总胆红素16.0μmol/L,血红蛋白102g/L,血细胞沉降率107mm/h。胸片示:两肺纹理增多,结核菌素试验(–)。入院后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,3次血培养均阴性,骨髓穿刺检查示骨髓增生轻度活跃,未发现有幼稚粒细胞及其他病态造血细胞。骨髓培养(–)。心脏超声正常,心脏瓣膜无病变。血、尿、粪常规无异常。鉴于患者TB-SPOT检查呈阳性结果,曾于2008年11月15日起予异烟肼、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联抗结核治疗9天,患者体温不下降,后改用头孢匹肟以及阿奇霉素治疗,体温始终不降,每天维持在39℃以上,以午后发热为主,并伴有明显出汗。由于患者病因不明,于2008年12月4日行PET-CT检查提示:脾脏外形不大,脾脏内可见多发低密度灶,伴散在钙化灶,示脾脏低密度病变区域放射性摄取不均匀性异常增高,SUV最大值为9.4。PET/CT诊断:脾脏内多发低密度灶伴FDG代谢异常增高,考虑脾脏内恶性病变,以淋巴瘤可能性大。患者入院后曾经行B超检查示肝胆胰脾正常,复查脾脏超声提示:脾脏大小84mm×33mm,脾内见多个低弱回声区,边界尚清,形态欠规则,最大15mm×15mm部分融合成团块状,以下极为主。超声诊断:脾内多发实质性占位。进一步行肝脾增强CT扫描提示:脾脏不大,内见不规则低密度病灶,内见钙化点,增强后见不规则强化。CT 诊断:脾脏低密度病灶,考虑特殊感染可能大,如结核感染,淋巴瘤尚不能完全排除(图1)。
经支持治疗后于2008年12月14日行脾切除术,术中见整个脾脏切面多发干酪样坏死结节。术后病理:脾脏及大网膜见散在片状干酪样坏死伴类上皮样组织细胞反应,可见朗格汉斯巨细胞,组织形态符合结核(图2)。
![](https://cdn.pmphai.com/resource/file/59259774792192001650527936296/4e7a1269d3a3430b967d03d87334494c.jpg)
图1 肝脾增强CT扫描提示脾脏不大,内见不规则低密度病灶,内见钙化点,增强后见不规则强化
![](https://cdn.pmphai.com/resource/file/59259774792192001650527936296/4eca9206fb11483d8c25685d4b531684.jpg)
图2 脾脏及大网膜见散在片状干酪样坏死伴类上皮样组织细胞反应,可见朗格汉斯巨细胞(HE×40)
最终诊断
脾结核。
重要提示
1.反复发热伴咳嗽2个月余;
2.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;
3.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肺部CT 、痰培养和血培养均阴性;
4.TB-ELISPOT呈阳性反应;
5.PET-CT提示脾脏内多发低密度灶伴FDG代谢异常增高;
6.B超和腹部增强CT示超声诊断:脾内多发实质性占位,脾脏不大;
7.脾切除术后病理示:脾脏及大网膜可见干酪样肉芽肿;
8.术后抗结核治疗有效。
术后予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、乙胺丁醇、左氧氟沙星五联抗结核治疗,2周后体温降至正常,目前正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。
1.何小东,康为民.脾占位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析.中华普通外科杂志,2000,11:669-670
2.Wilde CC,Kuch YK.Case report:tuburculous hepatic and splenic abscess.Clin Radiol,1991,43:215
3.Mandalakas AM,Hesseling AC,Chegou NN,Kirchner HL,et al.High level of discordant IGRA results in HIV-infected adults and children.Int J Tuberc Lung Dis.2008,12:417-4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