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病例 令人困惑的四肢无力
病例 令人困惑的四肢无力
作者
赵重波
案例诊断
运动神经元病-脊肌萎缩症Ⅳ型
病历摘要

病历摘要

男,43岁,右利手。

主诉

进行性四肢无力2年余。

“肉跳”的实质是肌束震颤,表现为肌群的一种短暂、非同步抽动,由前角运动单位的不自主收缩引起。“肉跳”必需在静息情况下观察,肥胖人群和婴儿由于皮下脂肪的影响不易观察。由于在正常人群中可以出现(如运动后),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无临床意义。

病史

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无力,右臂上举费力,穿衣服可,晒衣服费力,上楼时觉右下肢发软,但仍能上五楼,偶觉持筷时手指僵硬感,无肢体疼痛,偶有肌肉跳动感。于外院诊断为“颈椎病”,经治疗无效。后转院就诊,肌电图提示“神经源性损害”,CK 806U/L。2004年6月份后觉病情明显进展,右上肢近端无力加重,左上肢也出现明显无力,觉前臂上举、梳头、晒衣服等费力,双下肢登楼费力,只能自行登上一层楼,以后需扶把手,上公共车时也需用手扶,右下肢重于左下肢,伴肘部和大腿“肉跳”感。于外院行肌电图检查示“肌源性损害”,肌肉活检示“微小轴空改变”,以“酒精中毒性神经肌肉病变”给予维生素B1、甲钴胺及中药治疗,自觉症状略有改善,回家继续服用抗风湿药治疗,但2004年9月病情又明显加重,发现双大腿肌肉明显萎缩,坐下后不能站立,需用手搀扶,脚背抬起困难,行走不便,双臂上抬困难,不能举至水平位置,双手持物也觉费力,于当地医院给予维生素治疗14天无效后转入本院。入院体格检查:神志清楚,脑神经阴性,舌肌未见明显异常,胸锁乳突肌力5级,右上肢肌力2+-3+-4-4+,左上肢肌力3--4-4-4+,右下肢肌力2-4-4-4,左下肢3--4-4-4,上肢伸肌差于屈肌,下肢屈肌差于伸肌,双侧二头肌、三头肌和桡骨膜反射(+),膝反射(+),踝反射(-),四肢肌张力稍低,斜方肌、冈上肌、冈下肌、三角肌、肱二头肌、三头肌、股四头肌明显萎缩,胫骨前肌轻度萎缩,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。

既往史

有高血压史及胃炎史。有饮酒史,但量不多。否认毒物接触史。

家族史和个人史

无特殊。

入院分析

患者四肢无力伴肌肉萎缩,以近端为主,略不对称,腱反射无明显增减,没有感觉障碍。故定位主要考虑下运动神经元通路的问题,其中以肌肉和前角广泛病变可能性最大。由于血清CK水平增高,临床上首先怀疑肌肉病变是可以的,但前角病变却不能完全除外。因为患者的肌无力和肌萎缩进展相对较快,且有肉跳,而血清CK增高又不是否定前角病变的绝对理由。因此肌肉和前角细胞病变都应考虑,需进一步行肌电图检查在两者间进行鉴别。

从疾病定性的角度而言,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:①中年男性,慢性起病;②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伴萎缩,病程中有肉跳;③查体腱反射无明显增减,没有感觉障碍;④血清CK轻度增高。

在临床上本例患者可归为累及肌肉或前角细胞的“肢带综合征”范畴,需在以下疾病中予以行鉴别。

(1)近端脊肌萎缩症(SMA)Ⅳ型:

也称为5q13 SMA Ⅳ型,部分由SMN基因缺失所致,但多数基因定位不明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成年起病的近端无力伴肌肉萎缩,有肉跳,血清CK可轻度增高,肌电图和肌肉病理呈神经源性损害。综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,考虑此症可能性最大。

(2)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(LGMD):

本类肌病为常染色体显、隐性遗传,种类繁多,目前报道已有20型,男女均可患病,临床上以进行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萎缩为主要表现,肌肉免疫病理可见各种肌细胞骨架蛋白或相关蛋白染色异常。本例病程仅2年,但肌肉萎缩已非常明显;无关节挛缩、腓肠肌肥大及心脏受累等常见LGMD合并改变,而常有“肉跳”主诉,故临床特点不符合,可借助肌肉病理完全除外。

LGMD分为常染色体显性(1A-1F)和常染色体隐性(2A-2N),目前共20型。

(3)代谢性肌病:

包括糖原累积病、脂质沉积性肌病以及线粒体肌病。患者一般有运动不耐受和病情波动等特点,但也有呈“肢带综合征”样慢性肌病表现者,可行肌肉活检行特殊染色以鉴别除外。

为进一步明确肌无力原因,肌电图检查是确定正确病变部位的关键,而进一步的肌肉活检则可能对明确疾病性质有一定帮助。

院内观察

肌电图+神经传导速度测定:左右三角肌、胸锁乳突肌、第一背侧骨间肌、股四头肌、胫前肌等被检肌均可见纤颤波和正尖波,肌肉轻收缩见MUP时限延长、波幅增宽,MCV和SCV正常。

股四头肌活检冰冻切片示神经源性损害。HE染色可见肌纤维大组萎缩,大组肥大,均呈簇状分布(图1);ATP9.4染色可见纤维排列失去棋盘镶嵌样分布,有群组化现象,Ⅰ型纤维以肥大为主,Ⅱ型萎缩明显(图2)。

图1 HE染色可见肌纤维大组萎缩(白箭头),大组肥大(黑箭头),均呈簇状分布×200

图2 ATP9.4染色可见纤维排列失去棋盘镶嵌样分布,有群组化现象,Ⅰ型纤维以肥大为主,Ⅱ型纤维萎缩明显(黑箭头)×200

肌纤维群组化是一种神经源性肌肉病理改变,主要见于前角细胞病变,有时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出现。

诊断

运动神经元病-脊肌萎缩症Ⅳ型可能。

讨论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点评
此内容为收费内容
上一篇:病例 进行性肢体疼痛 下一篇:病例 慢性肝病、双手抖动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