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详情-病例-人卫临床助手-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
Insert title here
首页 >  病例 >  视神经鞘脑膜瘤
视神经鞘脑膜瘤
案例诊断
视神经鞘脑膜瘤
作者

史季桐、李勇

导读

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视神经鞘蛛网膜细胞,可沿视神经鞘膜内缓慢生长,压迫视神经并影响轴浆流,造成视力下降,视神经水肿、萎缩,形成侧支循环并在视盘表面出现血管襻。我院收治1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女患者,曾在当地误诊为视神经炎,长期随访观察记录下眼底变化过程,现报告如下。

病例摘要

1例49岁女性,右眼视力下降直至失明7年余,曾在当地诊断为视神经炎,给予激素、扩张血管药及营养药等治疗,视力一度有所好转。但在随后的随访中,视力逐步下降乃至失明,视神经颜色逐渐变淡,视盘表面出现血管襻,彩色眼底像详细记录了这一长期变化过程。7年后,我院检查发现右眼眶颅沟通性肿瘤,考虑为视神经鞘脑膜瘤,并与神经外科联合手术摘除肿瘤,病理证实为视神经鞘脑膜瘤。

关键词

视神经鞘脑膜瘤;彩色眼底像;影像检查

病例回顾

患者女,49岁,以视力下降6年多,失明伴眼球突出1年来我院就诊。患者既往体健,否认外伤史和家族史。发病之初曾在当地医院就诊,当时右眼视力0.2,无突眼,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。眼底检查:视盘色红,水肿,边界不清(图1A)。当地诊断为“右眼视神经炎”,给予糖皮质激素、扩张血管药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3个月,具体剂量不详。用药后右眼视力从0.2升至0.4。后患者在该院长期随访观察,视力逐步下降,彩色眼底像详细记录了眼底变化(图1B~E),视神经水肿减轻但颜色逐渐变淡。6年后右眼完全失明并开始出现眼球突出,视盘颞侧出现粗细不一的睫状血管(图1F),OCT示右眼视盘水肿。7年后来我院就诊,无头痛,无抽搐,无恶心呕吐。查右眼视力无光感,眼球较左眼突出2mm,眼球运动正常,眼眶扪诊(-),眼球抵抗感(+)。眼底检查:右眼视盘色淡,边缘略显污秽,轻度水肿,视盘表面可见大量迂曲扩张的襻状血管,较之前明显增多增粗(图1G)。F-VEP:右眼主波振幅较左眼重度降低。P-VEP:右眼不显示。FFA示右眼动静脉充盈正常,静脉早期视盘表面血管襻样改变,各方向视网膜血管轻度迂曲,余未见异常荧光(图2)。彩色多普勒显像(color Doppler imaging,CDI)示右眼视盘回声隆起,视神经回声增宽,内回声欠均匀,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(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,CDFI)其内可见血流信号。双眼眶CT及MRI示右眼视神经管状增粗,可见“车轨征”,肿瘤蔓延至颅内并包绕颈内动脉(图3,图4)。门诊以右眼眶颅沟通性肿瘤(视神经鞘脑膜瘤?)收住院,眼科与神经外科经额颞眶入路联合手术,摘除眶内及颅内肿瘤,术后病理证实为视神经鞘脑膜瘤(内皮型)。术后恢复良好,无上睑下垂,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。

A.初诊时:右眼视力0.2,视盘水肿,边界不清,视网膜中央静脉扩张,后极部视网膜水肿,颜色偏淡;B.初诊后1个半月,使用激素、扩张血管药及营养药物后视盘及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减轻,视盘颜色转红,视力提高至0.4;C.初诊后2个半月,视力又开始下降,视盘水肿,颜色开始变淡;D.初诊后21个月,视盘仍水肿,颜色更淡;E.初诊后30个月,右眼视力HM,视盘水肿减轻,颜色变白;F.初诊后68个月,右眼无光感,视盘颞侧出现弯曲的睫状血管,粗细不一;

G.初诊后79个月,视盘水肿消退,表面大量迂曲扩增的睫状血管,较前增多。

图1 患者眼底像

图2 FFA

右眼动静脉充盈正常,静脉早期视盘表面血管襻样改变,各方向视网膜血管轻度迂曲,余未见异常荧光。

引自:主编:魏文斌 周海英 佘海澄.同仁眼科疑难病例精析:同仁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1.第1版.ISBN:978-7-117-33030-5

图3 眼眶CT

A.水平位,右眼视神经增粗,隐约可见“车轨征”;B.冠状位,右眼视神经增粗,中央密度较周边低。

引自:主编:魏文斌 周海英 佘海澄.同仁眼科疑难病例精析:同仁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1.第1版.ISBN:978-7-117-33030-5

图4 眼眶MRI

A.水平位,强化抑脂像,右眼视神经增粗,周边部肿瘤明显强化,呈“车轨征”;B.水平位强化抑脂像,肿瘤向颅内蔓延,包绕颈内动脉。

引自:主编:魏文斌 周海英 佘海澄.同仁眼科疑难病例精析:同仁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1.第1版.ISBN:978-7-117-33030-5

病例讨论

临床表现

视神经鞘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,多数原发于眶内视神经鞘膜,也可由颅内蔓延而来。多发生于青壮年,女性多见。肿瘤生长缓慢,可延视神经鞘膜内生长并向颅内蔓延,视神经不断增粗,导致视神经纤维受压,血供减少,轴浆流受阻,球后鞘膜内压力增高,造成视力缓慢下降,视盘水肿并逐渐萎缩。由于长期轴浆流受影响,视网膜中央静脉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之间形成侧支循环,视盘表面尤其是颞侧出现膝状弯曲的襻状血管,以代偿鞘膜内高压。本例眼底观察时间较长,有比较详细的彩色眼底像记录,见证了视神经鞘脑膜瘤眼底改变的过程。临床上,常将视力下降、视神经萎缩及视盘襻状血管称之为脑膜瘤“三联征”,如存在眼球突出,则称之为脑膜瘤“四联征”。这种视神经萎缩为水肿性萎缩,不同于原发性萎缩。肿瘤也可突破硬膜向视神经外生长,由于鞘膜内压力的释放,视力往往下降得更晚。

鉴别诊断

临床上视神经水肿的原因很多,除了视神经本身的因素外,还要考虑到视神经周围、颅内及全身病变等的可能,需要经过包括眼底和影像等各种检查手段进行排查,不能见到视盘水肿就武断地诊断为视神经炎。本例使用激素治疗后视力下降有所缓解,具有一定的欺骗性,让医生误认为治疗有效,更加确信了对诊断的判断,容易造成误诊。视神经水肿与视神经炎在眼底改变、荧光造影、视野和影像表现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,鉴别起来并不困难,如本例在发病之初做个眼眶强化MRI即可发现端倪,关键是医生头脑里要有这个意识。典型的视神经鞘脑膜瘤CT和MRI表现为视神经管状、球形、梭形增粗,多可见“车轨征”,为周边的视神经鞘肿瘤与中央的视神经纤维间密度或信号差异所致,强化MRI显示更为清晰并更有利于观察肿瘤向颅内蔓延的范围。

治疗

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治疗包括密切观察、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,需根据患者的视力、年龄,及肿瘤的位置、大小、范围、进展速度、是否颅内蔓延等因素综合考虑。本例患者右眼已失明,且肿瘤已蔓延到颅内,故采取与神经外科联合开颅手术摘除肿瘤。

参考文献

[1]肖利华.现代眼眶病诊断学.北京: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:267.

[2]孙丰源.眼眶疾病.2版.天津: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,2006:195.

[3]孙丰源.实用眼眶病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1:301.

评论
发表评论
典型病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