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陈妍洁(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)
指导者:沈锡中(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)
1.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(primary light chain amyloidosis,pAL)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单克隆浆细胞病,其临床表现多样化,发病率较低,诊断和治疗都比较困难。
2.诊断标准
pAL的诊断要满足以下5条标准:①具有受累器官的典型临床表现;②血、尿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;③组织活检可见无定形粉染物质沉积,且刚果红染色阳性(偏振光下可见苹果绿双折光);④沉积物经免疫组化、免疫荧光、免疫电镜或质谱蛋白质组学证实为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;⑤除外多发性骨髓瘤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或其他淋巴浆细胞增殖性疾病。
3.pAL可以出现全胃肠道受累,以胃部和小肠受累多见,可以表现为上腹不适、消化不良、腹泻、便秘、吸收不良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等。内镜下组织活检可以确诊(需行刚果红染色明确无定形物质沉积)。影像学表现不典型。40岁以上出现顽固性慢性腹泻者均需警惕,进一步完善内镜检查和病理。
4.后续依照患者分期、器官受累情况、体能情况及可获得的药物制订患者的治疗方案。一线治疗包括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;基于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:可以是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(VD方案)或VCD方案或硼替佐米联合美法仑(melphalan)、地塞米松(VMD方案);基于美法仑的化疗方案;基于免疫调控剂的化疗方案。
5.理想的pAL治疗目标是获得器官缓解;但是现有的治疗都只是靶向于克隆性浆细胞,降低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,并最终通过人体的自我清除机制获得器官缓解。因此,现阶段的pAL治疗目标是高质量的血液学缓解,即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以上的血液学缓解。器官缓解往往发生在获得血液学缓解的3~12个月后。
6.原发性淀粉样变化疗不能替代心脏合并情况的对症处理,心脏功能不全禁用洋地黄、β受体阻滞剂、慎用钙通道阻断药、大剂量升压药物。
1.患者基本情况
患者:男性,75岁,汉族,已婚,农民。
入院时间:2019年7月9日。
主诉:反复腹泻2年,加重1d。
现病史:2017-07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,多为进食后腹泻,进行性加重,2~10次/d,呈黄色稀便,腹泻次数与进食量呈正相关,与进食种类无关,无腹痛,无发热,否认特殊药物食物应用史。2018-04肠镜示:结肠多发息肉(距肛25cm、20cm、10cm,大小分别为0.5cm、0.5cm、0.3cm),肠黏膜正常,无充血、糜烂,无溃疡、息肉、肿瘤、异常隆起,血管纹理清晰,肠腔无血迹。病理腺瘤。查血白细胞、血沉、C反应蛋白、PCT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、淀粉酶、脂肪酶、CEA、CA72-4、AFP、CA19-9、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G抗体均正常,大便轮状病毒、沙门菌、志贺菌及副溶血弧菌、假丝酵母菌、HP为阴性。血红蛋白109g/L,红细胞计数3.5×1012/L,PLT 107×109/L,尿 素 氮 7.29mmol/L,白 蛋 白 21.8g/L,CA125 70.3U/mL。2018-07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胃下垂;腹部增强CT:右侧腹腔部分小肠壁稍增厚,胰管轻度扩张,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多发溃疡形成,腹主动脉中下段管腔稍扩张。当时予蒙脱石散、复方地芬诺酯对症治疗效果欠佳,长期间断止泻对症及中药治疗,仍反复腹泻2~5次/d。近2个月患者口服胰酶肠溶胶囊、双歧杆菌活菌胶囊,腹泻控制在2~3次/d;近3个月患者自行停药,腹泻加重,4~5次/d,性状同前。2019-07-08复查血:血红蛋白114g/L,血小板计数93×109/L,白细胞计数6.48×109/L,高敏感C反应蛋白1.2mg/L,肝肾功能、电解质基本正常。2019-07-08和2019-07-09患者均出现1次如厕前突发全身乏力摔倒,伴大便失禁,无腹痛,无意识丧失,无心悸、黑矇,卧床休息后好转。今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。起病以来,患者神志清楚,精神较差,胃纳减退,夜眠正常,尿量增加具体不详,患病期间体重减少约25kg。
既往史:既往无特殊。
个人史:否认肝炎、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,否认过敏史;否认饮酒史,否认滥用药物史;否认其他手术史,否认输血史。
家族史:否认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性肾病等家族史,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。
2.入院查体
一般生命体征:T 37.5℃,P 80次/min,R 20次/min,BP 110/60mmHg。神志清晰,精神较差,呼吸平稳,营养中等,表情自如,发育正常,自主体位,应答流畅,言语行动无力,查体合作。全身皮肤无黄染,无肝掌、蜘蛛痣,无贫血貌。颈软,气管居中,甲状腺未及肿大,胸廓无畸形,双肺叩诊清音,听诊呼吸音清。心前区无隆起,心界不大,心率80次/min,律齐。腹部平软,肝脾肋下未及,肝肾区无叩击痛,肠鸣音5次/min(后复测为2~3次/min)。肛门及生殖器未检,四肢脊柱无畸形,活动自如,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。
3.入院前辅助检查
2018-04外院肠镜:结肠多发息肉(距肛25cm、20cm、10cm,大小分别为0.5cm、0.5cm、0.3cm);肠黏膜正常,无充血、糜烂,无溃疡、息肉、肿瘤、异常隆起,血管纹理清晰,肠腔无血迹。病理检查:腺瘤。
2018-04外院查血:白细胞、血沉、C反应蛋白、PCT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、淀粉酶、脂肪酶、CEA、CA72-4、AFP、CA19-9、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G抗体均正常,大便轮状病毒、沙门菌、志贺菌及副溶血弧菌、假丝酵母菌、Hp为阴性。血红蛋白109g/L,红细胞计数3.5×1012/L,血小板计数107×109/L,尿素氮7.29mmol/L,白蛋白21.8g/L,CA125 70.3U/mL。
2018-07外院查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胃下垂。
2018-07外院查腹部增强CT:右侧腹腔部分小肠壁稍增厚,胰管轻度扩张,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多发溃疡形成,腹主动脉中下段管腔稍扩张。
2019-07-08外院复查血:血红蛋白114g/L,血小板计数93×109/L,白细胞计数6.48×109/L,高敏感C反应蛋白1.2mg/L,肝肾功能、电解质基本正常。
4.初步诊断思维过程
(1)入院时病情总结
老年男性患者,农民,因“反复腹泻2年,加重1d”入院,白细胞、血沉、C 反应蛋白、PCT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、淀粉酶、脂肪酶、CEA、CA72-4、AFP、CA19-9、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G抗体均正常,大便轮状病毒、沙门菌、志贺菌及副溶血弧菌、假丝酵母菌、HP为阴性。腹部增强CT:右侧腹腔部分小肠壁稍增厚,胰管轻度扩张,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多发溃疡形成,腹主动脉中下段管腔稍扩张。肠镜检查:结肠多发息肉。长期予蒙脱石散、复方地芬诺酯、益生菌等对症治疗,效果欠佳。
(2)入院时诊断思路
患者为慢性腹泻患者,需要鉴别炎性肠病、肠道感染(包括结核、细菌、寄生虫等)、小肠吸收不良、肠蠕动紊乱等。建议完善入院常规检查(心电图、三大常规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、心肌标志物),排除感染性腹泻,大便送培养及寄生虫检查,完善T-SPOT检查;外院腹部CT提示小肠壁增厚,须进一步完善小肠CT检查,必要时进一步完善肠镜检查。
(3)入院初步诊断
腹泻待查。
(4)进一步检查
2019-07-09患者排便5次,呈黄色稀水样便,每次100~200mL。
小肠增强CT(图1):小肠壁弥漫性稍增厚,肠系膜血管走行稍乱,炎性病变可能性大;腹盆腔少量积液,心包积液;腹主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伴多发溃疡,腹主动脉下段局部稍增宽,随访。

图1 小肠增强CT影像
心电图:①窦性心律;②肢体导联低电压T波;③改变(T波在Ⅱ、Ⅲ、aVF导联浅倒置)。
心肌标志物:心肌肌钙蛋白T 0.126ng/mL,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6198.0pg/mL,铁蛋白713ng/mL。
2019-07-10血生化:见可疑M蛋白,蛋白电泳γ 26.6%,蛋白电泳β 6.5%,尿素10.9mmol/L,甘油三酯2.7mmol/L。IgG 17.39g/L,IgA 0.37g/L,IgM 0.62g/L。
尿常规:可见病理性管型、小圆上皮细胞阳性,结晶检查阳性;血常规:血红蛋白109g/L,红细胞计数3.31×1012/L,血小板计数90×109/L。
T-SPOT、大便培养、寄生虫检查等均阴性。
2019-07-10夜间患者如厕前突发全身乏力,伴大便失禁,无腹痛,无意识丧失,无头晕头痛,无心悸、黑矇,立即予卧床休息,心率78次/min,BP 120/70mmHg,SpO2 99%,指尖血糖10.6mmol/L,心律齐,双肺未闻及啰音。之后夜间、早晨血压波动于(70~90)/(40~60)mmHg,神志清楚,精神差,皮肤干燥,心律齐,双肺未闻及啰音,肠鸣音2~3次/min,腹软无压痛,双下肢不肿。次日晨再解1次黄色稀水样便,量200~300mL;有排尿,自述量少;复查心肌肌钙蛋白T 0.145ng/mL,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5897pg/mL。电话咨询心内科总值班,考虑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(cardiac troponin T,cTnT)增高系腹泻容量丢失所致,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,必要时多巴胺+多巴酚丁胺升压治疗。
(5)进一步诊疗思维过程
患者目前血压较低,无法耐受肠镜检查。但患者有反复腹泻伴消瘦,查肝功能提示M蛋白、心肌标志物增高,心电图提示有肢体导联低电压,目前考虑淀粉样变不排除,请血液科会诊。
请血液科会诊:患者M蛋白[血清蛋白电泳(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,SPEP)阳性],腹泻、夜尿增多伴有消瘦明显2年余,体位变化过程出现头晕、黑矇1年,下肢足掌感觉减退1年余。心肌标志物增高、碱性磷酸酶正常。查体:舌体咬痕,皮肤黏膜未见瘀斑。尿常规蛋白阴性。考虑:淀粉样变性心脏、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受累可能。建议:①完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、血清游离轻链、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,24h尿轻链及随机尿轻链,全套凝血因子;完善肌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,若室间隔缺损(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,VSD)超过11mm,行心脏MRI。②若直立眩晕明显可以考虑酌情应用米多君0.5~1片,1~2次/d(逐步加量),停用多巴胺+多巴酚丁胺。③建议行骨髓检查、脂肪及唇腺活检(光镜:刚果红及氧化刚果红;建议行透射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查协助分型),根据肌电图决定是否神经肌肉活检。
5.后续检查
2019-07-11免疫固定电泳:阳性,IgG-λ M带;特定蛋白:游离轻链κ 17.5mg/L,λ 77.7mg/L,κ/λ 0.23;止血与血栓: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289.9%,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>363.6%;血气分析未见异常。尿κ<6.63mg/L,λ轻链 23.1mg/L,24h尿λ轻链30mg/24h,24h尿蛋白0.12g/24h;24h尿白蛋白13.3mg/24h。
2019-07-12心脏超声检查:①左右室壁增厚,心肌回声成磨玻璃样改变,左右室壁心肌纵向收缩活动减弱;②轻度二尖瓣反流;③主动脉窦部增宽;④少量心包积液。
2019-07-15皮下脂肪病理:巨检皮下脂肪灰黄色碎组织1堆,共计直径1cm;病理诊断脂肪小叶内及小血管周围均可见淡嗜伊红物沉着。
2019-07-16唇腺活检病理:巨检灰黄组织1粒,直径0.3cm;病理诊断:镜下涎腺组织小叶结构存在,导管周围见簇状淋巴细胞浸润(1灶,>50个/灶),腺泡周围见嗜伊红无结构物沉积。
2019-07-17骨髓穿刺活检:增生浆细胞局灶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10%,呈单克隆性增生。T/B淋巴细胞基因重排检测结果:B淋巴细胞基因重排阳性。
肌电图提示:上下肢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表现,感觉和运动纤维均受累,脱髓鞘伴轴索损害需考虑;双侧正中神经腕部损害。
2019-07-25心脏MRI平扫+增强:结合病史,考虑淀粉样变累及左右室心肌,少量心包积液,轻度二尖瓣反流。
综合患者病情及检查结果,最终考虑患者诊断多发性骨髓瘤,原发性淀粉样变性(累及心脏,Mayo Ⅲb期;累及肠道;累及神经)。
6.最终诊疗思路过程
(1)患者因腹泻待查入院,根据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、心肌标志物异常,考虑有限制型心肌病,结合M蛋白血症,考虑淀粉样变累及肠道和心脏不排除。请血液科会诊完善相关检查,最终确诊为原发性淀粉样变。
(2)鉴别诊断:炎性肠病、感染性肠炎、肠功能紊乱。
(3)最终诊断:多发性骨髓瘤,原发性淀粉样变性(累及心脏,Mayo Ⅲb期;累及肠道;累及神经)。
(4)治疗方案 转血液科行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、地塞米松(velcade,cyclophosphamide,dexamethasone,VCD)方案化疗,使用米多君升压。
7.后续随访
患者于2019-07-19、2019-07-26行第一周期VCD方案d1、d8化疗,化疗后一般情况尚可。
淀粉样变性是一种淀粉样变的无定形、嗜酸性物质在心脏、肾脏、呼吸道等脏器沉积所引起的疾病,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误诊率高。本例患者以长期顽固性腹泻起病,其他脏器表现不明显,较为少见。首诊科室均是消化科,临床认识不足是易漏诊的原因。
[1]GILLMORE JD,WECHALEKAR A,BIRD J,et al.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AL amyloidosis[J].Br J Haematol,2015,168(2):207-218.
[2]GERTZ MA.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 amyloidosis:2014 update on diagnosis,prognosis,and treatment[J].Am J Hematol,2014,89(12):1132-1140.
[3]WANG C,LI Y,JIN Y,et al.Chronic diarrhea as the presenting feature of primary systemic AL amyloidosis:serendipity or delayed diagnosis?[J].BMC Gastroenterol,2013,13:71.
[4]FINE KD,SCHILLER LR.AGA technical review o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arrhea[J].Gastroenterology,1999,116(6):1464-1486.
[5]李剑,冯俊,曹欣欣,等.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31例临床分析[J].中华血液学杂志,2016,37(3):201-204.
[6]WECHALEKAR AD,SCHONLAND SO,KASTRITIS E,et al.A European collaborative study of treatment outcomes in 346 patients withcardiac stage Ⅲ AL amyloidosis[J].Blood,2013,121(17):3420-3427.
[7]PALLADINI G,MILANI P,FOLI A,et al.Oral melphalan and dexamethasone grants extended survival with minimal toxicityin AL amyloidosis:long-term results of a risk-adapted approach[J].Haematologica,2014,99(4):743-750.
[8]PALLADINI G,DISPENZIERI A,GERTZ MA,et al.New criteria for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 amyloidosis based on free light chain measurement and cardiac biomarkers:impact on survival outcomes[J].J Clin Oncol,2012,30(36):4541-4549.
[9]LEUNG N,GLAVEY SV,KUMAR S,et al.A detailed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renal response criteria in AL amyloidosis:is it time for a revision?[J].Haematologica,2013,98(6):988-992.